半年报披露收官 近七成上市公司报喜
2018年半年度报告披露完毕,上市公司业绩整体保持良好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体经济的情况。截至记者发稿,已有3425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2018年半年度报告,2260家公司净利润实现增长,占比66%。
以截至發稿已披露半年報公司爲樣本統計,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的營收增速爲13.3%,淨利潤增速爲15.13%(按可比口徑,下同)。滬深主板公司淨利潤增速領先于中小創,但營收增速略顯遜色。回顧曆史可知,在2016年之前的3年左右,中小創業績增速均明顯高于滬深主板,2017年度出現了逆轉,這一情況在2018年上半年得以延續。
滬深主板公司亮眼
已披露半年度報告的上市公司中,2260家公司淨利潤實現增長,占比66%;1165家淨利潤同比下降;處于虧損狀態的是347家,和去年同期數量相當。
整體表現看,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的營收增速爲13.3%,淨利潤增速爲15.13%。
分板塊來看,滬深主板公司業績表現整體優于中小創。2018年上半年,滬市主板公司營收增速11.72%,淨利潤增速15.14%;深市主板公司營收增速13.61%,淨利潤增速24.12%;中小板公司營收增速21.61%,淨利潤增速8.74%;創業板公司營收增速19.83%,淨利潤增速8.13%。
對比2017年上半年,滬市主板公司營收增速17.9%,淨利潤增速14.6%。當時,這兩項數據均創下5年新高。以當前披露的2018年半年報來看,滬市主板公司營收增速略有下降,但淨利潤增速有所加快,盈利能力進一步加強。
權重白馬股爲滬市主板公司的業績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銀行、中國石化、中國人壽、貴州茅台、中國太保、寶鋼股份、萬華化學等盈利大戶的淨利潤增速均超過了30%。
2017年上半年,深市公司營業收入增速26.39%,淨利潤增速25.25%。其中,深市主板這兩項數據分別爲24.95%、34.01%,中小板爲26.68%、23.2%,創業板爲33.27%、6.02%。由此可見,今年上半年深市公司業績增速整體有所下降,但創業板淨利潤增速加快了,成爲亮點。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創業板中的溫氏股份、甯德時代上半年淨利潤均略超9億元,二者同比均下滑了近50%。若去掉這兩個大塊頭,創業板淨利潤增速的表現還將更好。而另一邊,光線傳媒突出的業績則爲創業板貢獻良多,該公司上半年營收雖然下降了近30%,但淨利潤達到21億元,同比增長4.26倍,盈利大增的主要原因是出售新麗傳媒所産生投資收益超22億元。
鋼鐵、建材表現突出
數據顯示,28個申萬行業中,營收增速全部爲正,25個行業淨利潤實現正增長,僅3個行業下滑。其中,表現最爲優異的當屬鋼鐵和建築材料。
受益于供給側改革、淘汰落後産能、整治地條鋼等因素,上市鋼企作爲行業中的優秀代表,在近兩年中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已披露半年報的31家鋼鐵行業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7189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淨利潤503億元,同比增長129%,且無一虧損;淨利潤下滑的僅有八一鋼鐵一家。
業績表現最好的是安陽鋼鐵,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0.17億元,同比增長35.6倍。安陽鋼鐵將業績大增的首要原因歸功于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産能的深入推進,使得鋼鐵行業供需總體平衡、效益穩定提高、結構不斷優化,運行質量持續向好。
其他上市鋼企中,柳鋼股份淨利潤增長超4倍,新鋼股份、華菱鋼鐵、沙鋼股份、常寶股份、杭鋼股份淨利潤增速超2倍,山東鋼鐵、重慶鋼鐵、韶鋼松山、包鋼股份、三鋼閩光等公司淨利潤增速超過100%。此外,寶鋼股份上半年淨利潤突破了100億元,同比增長62%,牢牢占據第一大鋼企的位置。
上半年,另一個表現特別優異的行業是建築材料,整體淨利潤增速達到95%。海螺水泥淨利潤逼近130億元,增速高達93%,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産品銷價同比漲幅較大,營收大幅增加。天山股份、華新水泥、冀東水泥、福建水泥、上峰水泥等同業公司亦錄得了不俗的漲幅。
其他建材公司中,西部建設、萬年青、四川雙馬、四川金頂、太空智造、耀皮玻璃等公司的淨利潤增速超過了200%,增速超過100%的公司超過24家。
除了鋼鐵和建材,其他表現較好的行業還有國防軍工、化工、休閑服務、有色金屬、房地産、食品飲料,淨利潤增速超過30%;淨利潤下滑的3個行業是電子、電氣設備、農林牧漁,同比分別降低2.19%、6.62%、32.35%。
深交所發布新修訂章程切實履行一線監管職責
对股市而言,潘向东认为,资管新规细则短期是从政策层面缓和市场情绪,有利于风险偏好回升。随着金融去杠杆、严监管等政策边际放松,在宏观层面,有助于稳定社融增速,缓和经济增速下滑压力,改善实体经济尤其是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与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利好基建板块。从微观层面看,理财新规减少资金赎回压力,有助于修复商业银行负债端资产端压力,缓解银行间狭义流动性向广义流动性传导机制;还降低公募理财产品门槛,更多公募理财可配置股市规模,利好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板块。
在債市方面,中金公司研報表示,銀行理財規模被動收縮壓力減小,有助于短期緩解債市需求;短久期(2-3年以內)、中高等級信用債需求可能是本次修改明確受益者,收益率曲線可能再現陡峭化。
“利好利率債與高等級信用債,尤其是短久期品種。理財新規與資管新規打破剛兌的精神一致,機構風險偏好趨降,利好利率債與高等級信用債。”姜超表示,理財新規將理財門檻從5萬元降至1萬元,允許封閉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開放式産品、銀行現金管理類理財産品采用攤余成本法計量,這都將利好短久期理財産品發行,進而利好短久期債券,尤其是2020年底之前到期的産品。
潘向東表示,對債券市場影響,隨著金融監管政策調整,有利于修複信用利差不斷走闊的格局。但國債期貨T1812創出新高後的大幅調整,說明多輪降准後市場對寬松的預期已較爲充分,市場進一步寬松預期回調,利率債收益率進一步下行空間有限。隨著非標等融資回暖,實體經濟短期違約風險下降,有助于信用債行情走強。
近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布修訂後的《深圳證券交易所章程》。
爲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完善加強黨的領導相關制度,認真落實新修訂的《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進一步優化法人治理結構,切實履行一線監管職責,深交所結合管理和運行實際,對《章程》作了進一步修訂。新修訂的《章程》已經深交所2018年會員大會審議通過,並于近日得到中國證監會批准。
《章程》是證券交易所組織運行的基礎性、綱領性文件,是發揮一線監管職能的重要載體。本次《章程》修訂的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完善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相關制度。進一步明確黨委發揮政治領導核心作用,保證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得到全面貫徹落實;明確堅持黨對重大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重大事項在提交理事會審議前須經黨委會審議通過。二是強化交易所一線監管職能。進一步拓展交易所職能範圍,豐富交易所一線監管手段,完善會員客戶交易行爲管理職責,強化交易所風險防控職責。三是優化交易所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理事會、總經理和監事會職權;明確理事會、監事會決議向證監會報告的制度等。四是完善內部救濟制度相關規定。增加相關市場主體可以申請聽證和複核的內容,更好保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
下一步,深交所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主要任務,堅持依法治市、依法治所,引導市場主體規範運作,共同維護資本市場穩健運行,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資管新規細則釋放三大利好:提振市場流動性和風險偏好
多位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的专家表示,随着资管新规细则出台,市场将迎来提高理财产品相对吸引力、缓解实体企业再融资压力、提振市场流动性三大利好。具体来说,资管新规细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压力,降低资产回表过程对于市场的影响,适度缓解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信用紧缩压力。市场将受益于流动性修复和风险偏好的有效提振。
理財相對吸引力提高
業內人士認爲,央行明確公募資管産品可適當投資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産,進而公募銀行理財産品亦可投資非標資産,但需滿足現有的額度規定並新增期限匹配和集中度要求。
海通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表示,明確公募産品可投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緩解非標收縮壓力,但長期限理財産品發行難度大。非標仍趨萎縮,而非標資産期限或趨短期化。
銀保監會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理財新規”)將單只公募理財産品的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華泰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李超認爲,理財産品購買門檻降低,有助于提高理財産品在投資者資産配置中的相對吸引力,擴大銀行理財客戶範圍、吸引資金流入理財資金池,緩解銀行負債端壓力。
“2017年以來,金融監管從嚴,表外非標收縮明顯,社融增速下滑。”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表示,目前一方面給出過渡期安排,包括老産品接新資産、攤余成本法適用解釋等,給出存量非標展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促進回表的表述意味著相關政策可能會有所突破,表內接非標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受政策積極信號影響,預料市場預期會有所改善,債券發行存在同步改善可能。從以上各方面考慮,整體社融企穩可預期,全社會信用融資狀況有望改善。
申萬宏源首席債券分析師孟祥娟表示,公募理財可投資一定比例非標,對非標投資上限仍延續此前35%和4%的比例限制;在過渡期內,允許發行老産品對接未到期資産,以及投資新資産(期限不得晚于2020年底);在過渡期內,對需要回表的存量非標,在MPA考核時合理調整有關參數;對過渡期結束後仍難回表的非標進行妥善處理。預計銀行理財將加大投向非標的比例。
證監會私募資管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參照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規則,規定同一經營機構私募資産管理業務投資非標債權的金額不得超過全部資管計劃淨資産的35%。
中金公司研報稱,通過統一標准,實現監管規則統一、促進公平競爭。
具體到對證券資管及證券子公司、基金專戶及基金子公司、期貨公司及期貨子公司等産生的影響,孟祥娟認爲,整體而言,通道類産品及非標産品受限,短期內依靠非標産品上規模的舊模式難持續,回歸主動管理。可繼續承接銀行委外資金,對封閉期在半年以上定期開放式資産管理産品,投資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爲目的並持有到期的債券,可使用攤余成本計量,對其影響不大。預計新增規模難再擴大,未來該類資管機構發揮各自優勢,分化是必然的。
利于緩解實體企業再融資壓力
“在信貸大幅擴張背景下,社融增速仍持續下滑,主要是因爲表外融資無法完全轉向表內。”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第一,部分房地産企業、地方融資平台采用表外融資以規避金融監管。這部分企業被限制信貸投放,在表外融資收縮後,無法獲得信貸。在高債務部門信貸受限的同時,由于中小企業信用違約風險比較高,爲規避風險,銀行惜貸現象嚴重,這也不利于信貸擴張,進而也不利于社融增速回升。第二,商業銀行受資本充足率、存款規模等指標限制,無法大幅擴張信貸,完全承接表外融資。
對此,潘向東表示,隨著“央行通知”對非標投資主體放寬,有助于緩和增速下滑的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從而彌補實體經濟因表外一時無法回歸表內産生的融資缺口,穩定經濟增長。
姜超表示,央行明確金融機構發行的老産品可投資新資産,只需要滿足總規模不增加,且需要滿足所投資新資産到期日不得晚于2020年底。這意味著,現有銀行理財資金池仍可投資非標、債券類資産。非標資産平均期限在2年左右,老産品對接新增非標難度不大。對于債券,將利好到期日在2020年底之前的短久期品種。
“整體而言,放開老産品投資新資産有利于恢複之前因觀望而停止的老産品投資能力,緩解實體再融資壓力。”姜超稱。
姜超表示,銀行可在過渡期內自主確定老産品壓縮清理節奏,不設置“一刀切”的收縮進度要求,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防止理財産品規模大幅下降,從而促進資管機構平穩轉型。
提振市場流動性和風險偏好
“放開公募理財投資股票及各類公募基金,從長遠看,有望爲股市帶來較多增量資金。如果當前21萬億元表外理財投資股票占比達15%,則銀行理財股票投資規模可達3.15萬億元。”廖志明稱。
平安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魏偉認爲,A股市場將受益于流動性修複和風險偏好有效提振,資管新規相關細則全面落地有助于修複之前對于監管持續加碼的悲觀預期,權益市場的上行動力在政策信號調整下更加明確。
对股市而言,潘向东认为,资管新规细则短期是从政策层面缓和市场情绪,有利于风险偏好回升。随着金融去杠杆、严监管等政策边际放松,在宏观层面,有助于稳定社融增速,缓和经济增速下滑压力,改善实体经济尤其是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与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利好基建板块。从微观层面看,理财新规减少资金赎回压力,有助于修复商业银行负债端资产端压力,缓解银行间狭义流动性向广义流动性传导机制;还降低公募理财产品门槛,更多公募理财可配置股市规模,利好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板块。
在債市方面,中金公司研報表示,銀行理財規模被動收縮壓力減小,有助于短期緩解債市需求;短久期(2-3年以內)、中高等級信用債需求可能是本次修改明確受益者,收益率曲線可能再現陡峭化。
“利好利率債與高等級信用債,尤其是短久期品種。理財新規與資管新規打破剛兌的精神一致,機構風險偏好趨降,利好利率債與高等級信用債。”姜超表示,理財新規將理財門檻從5萬元降至1萬元,允許封閉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開放式産品、銀行現金管理類理財産品采用攤余成本法計量,這都將利好短久期理財産品發行,進而利好短久期債券,尤其是2020年底之前到期的産品。
潘向東表示,對債券市場影響,隨著金融監管政策調整,有利于修複信用利差不斷走闊的格局。但國債期貨T1812創出新高後的大幅調整,說明多輪降准後市場對寬松的預期已較爲充分,市場進一步寬松預期回調,利率債收益率進一步下行空間有限。隨著非標等融資回暖,實體經濟短期違約風險下降,有助于信用債行情走強。
估值回落底部渐显 增持回购吹响反攻集结号
近段时间以来,大盘持续进行了调整,而以产业资本为首的资金近期也是“动作频频”。有分析认为,资金增持、公司回购事件集中出现并非偶然,随着A股整体进入低估值区间,产业资本作为最敏感的风向标,其对投资者理解、A股未来走势以及公司业绩预期的判断都具备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作为公司内部人行为,受到增持利好加持的部分个股后市也可能会有不错表现。
産業頻頻出手
在近期大盤回調的過程中,悲觀情緒濃重。尤其是在近期持續的回調中,隨著指數持續向下,個股跌幅甚至超過指數跌幅,逐漸進入到了被低估的價格區域。這一現象正是引來産業資本增持和回購的一大重要因素。
數據顯示,6月份以來,在二級市場上産業資本合計交易984筆(僅統計實際控制人、高管及公司類型股東),涉及上市公司349家,其中,232家公司月內累計實現産業資本淨增持,占比66.48%,合計淨增持金額約61.45億元。如此密集的上市公司産業資本增持表明,經曆市場的連續回調後産業資本認爲上市公司的資産價值被低估。
按照變動截至日期統計,僅在19日就有27家上市公司淨增持,合計規模爲2.93億元。整體來看,中儲股份、捷成股份、中航電子、三棵樹、中航資本、金通靈19日和20日的股東合計增持市值都超過2000萬元,常熟汽飾、東音股份的增持市值也超過千萬元。
相較增持,同期公司回購的情況更值得關注。6月份以來,有46家公司發布實施回購、回購董事會預案、股東大會通過回購方案等與回購相關的公告。
進一步來看,均勝電子、遠興能源、啓迪桑德、華業資本等4家公司擬回購金額均達到或超過10億元,鵬博士、龍宇燃油、中核钛白、天音控股等4家公司擬回購金額也均達到5億元及以上。
業內人士指出,相比增持,采取回購的上市公司數量較少。一方面,增持的資金來源是大股東,增持之後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賣出回籠資金,回購股份所用的資金來自上市公司,不少上市公司增發股份獲取資金的要求更強烈,回購之後股份一旦注銷也無法再回流上市公司,因此即便有心,也無力實施回購。另一方面,許多小市值公司的市淨率較高,按市價回購不僅不會增厚每股淨資産,反而會降低,賬面上也不好看。因此,能主動實施回購的公司,除了本身現金流比較充沛之外,也有認爲公司股價被低估的意味在。
回顧A股曆史,增持回購潮一般都是市場階段性築底的一個標志。2016年1月A股調整至2600點附近,爲提振市場信心,上市公司股東們積極增持股票。1月份共563家公司獲股東增持,最後股指觸底反彈;2017年4-5月滬指從3300點調整至3000點附近時,上市公司兜底式增持引發市場關注,最後股指觸底反彈。一定程度上,産業資本增持行爲從側面體現出相關個股當前已進入價值區間。而在宏觀經濟整體向好的背景下,被産業資本增持的個股在低估值與業績優異的支撐下,短期回調後的投資價值更爲凸顯。
成長類板塊仍受關注
近期,A股市場走弱,缺乏“賺錢效應”。在這樣的背景下,更爲考驗投資標的質地,業績由此也成爲當下投資者最主要的考量指標。而在中報大幕即將拉開之際,已有1168家上市公司發布了2018年中報業績預告,其中,有近七成公司中報業績預喜。
數據顯示,截至6月23日,共有1156家上市公司公布2018年中期業績預告,其中594家預增、191家預降、48家預盈、80家預虧。其中預增翻倍的公司有139家。預計中期業績增長率(淨利潤同比按公布區間折中計算)最高的公司有啓明星辰、世榮兆業、國創高新,淨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爲12803.48%、3850.39%、2863.61%。
下半年市場有望從流動性預期轉變爲盈利驅動。東北證券認爲,上半年A股環境表現爲兩個因素的組合,一是對經濟保持韌性的預期轉悲觀,二是流動性狀態有所改善,因此市場結構也表現爲流動性預期驅動特征。東北證券指出,隨著對經濟韌性的確認和對流動性樂觀預期的結束,預計下半年盈利確定性的兌現將成市場最主要的驅動力量,而其中,企業內生性增長將成爲選股的最重要因素。
中銀國際證券表示,當前,A股業績增速中位數12.4%、高于曆史底部水平均值8.8%。曆史上四次底部時,A股個股業績增速中位數分別爲4.3%、15.0%、7.2%和8.9%,平均值爲8.8%。當前,A股個股業績增速中位數爲12.4%,好于曆次底部的平均水平。從2005年以來,底部時期的業績增速是趨勢向上的(除了2008年的業績由于通脹原因顯著高于其它年份),這可能是隨著深交所股票數量不斷提升,成長股的占比日益提高,對A股整體業績增速起到了帶動作用。
在行業方面,以上半年業績預計翻番的上市公司來看,隸屬于機械設備和化工行業的公司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而屬于成長類的醫藥生物、電子、計算機行業也相對較多。而與淨增持的情況對比,呈現出了一定的重合。數據顯示,近期淨增持公司最多的行業板塊主要有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
而這些行業
專家展望中國經濟:今年全年實現預期增長目標無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等国家智库的多位知名专家23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8年中期)”上发出同一个声音: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平稳,增长质量稳步提升,全年经济增速或达6.7%至6.8%,实现6.5%的预期增长目标无忧。
今年經濟增速
或保持在6.7%至6.8%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表示,上半年經濟延續了去年以來的平穩態勢,且在一些方面還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比如,民間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增速回升。
據統計局數據,民間投資擺脫了過去兩年相對低迷的態勢,1至5月份同比增長8.1%,比固定資産投資增速高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民間投資回升也帶動了制造業投資增長,1至5月份制造業投資增長5.2%,增速比1至4月份提高0.4個百分點,比2016年和2017年分別提高1和0.4個百分點。
“民間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加快,表明了市場對未來增長是有信心的,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仍在。”王一鳴說。
他表示,展望全年,經濟增速達到6.7%至6.8%問題不大。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在論壇上發布了最新的宏觀經濟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上半年中國經濟平穩運行,物價水平穩定,就業形勢整體向好,預計上半年經濟增速達到6.8%左右,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位居前列。
報告預測,今年全年消費仍會保持平穩增長,增速預計保持在9.5%左右,出口會保持在兩位數,全年GDP增速預計爲6.7%左右。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也強調,分析數據要看到一些深層次的原因,經濟並不像需求端所反映的那麽糟糕。
他舉例說,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已經不能完全代表中國消費形勢的變化,因爲消費品零售總額主要反映的是吃穿住行等實物商品的銷售,服務消費並未統計在內。但諸多指標顯示服務業形勢非常好,1至5月服務業生産指數同比增長8.1%,第三産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5.8%,此外,信息消費、旅遊消費等都很活躍,這些都表明目前的消費形勢比實際數據表現出來的要好。
經濟增長質量穩步提升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研究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看來,結構性變化比總量的增長更重要,質量的變化比速度更重要。
他表示,創新是衡量中國經濟結構性變化的一個重要指標,相關數據顯示在創新方面中國出現積極變化。從研發強度來看,東部沿海7個省市2016年研發投入爲9830億人民幣,占全國總研發投入的62.7%,這意味著東部省份的研發強度已經超過OECD的平均水平。
王一鳴也指出,當前結構調整繼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態勢良好,服務業保持了強勁增長。從工業內部來看,高技術産業、裝備制造業,無論是增加值還是投資都保持較高增長。此外,企業盈利繼續改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仍保持兩位數增長,就業形勢繼續改善,城鎮調查失業率和31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都呈下降趨勢。
對于未來政策建議,與會專家均表示,下一步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繼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取向不能變,但可以根據形勢的變化適當降低准備金率。
交行:5月份CPI同比漲幅料1.5%-1.7%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5月30日发布报告称,贸易摩擦缓和有助于国内物价温和运行。初步判断2018年5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在1.5%-1.7%左右,取中值为1.6%,涨幅相比上月继续有小幅回落。
交行金研中心指出,5月份以來隨著氣溫的持續回升,各地蔬菜供應充分,帶動食用農産品價格持續回落。分品種來看,蔬菜和肉類價格都不同幅度的下降,特別是豬肉價格累計下降幅度較大。截至2018年5月20日,22個省市平均的生豬價格和豬糧價比繼續下跌,創下2015年以來的新低。預計5月食品價格環比將繼續有所回落,預計下降幅度在3個百分點左右。同期國內非食品價格整體平穩,但5月份國內成品油價迎來年內最大漲幅,預計將導致5月非食品價格與上月相比小幅回升至2.2%。同時,5月翹尾因素爲1.34%,比上月回升0.11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