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项目落地将迎高峰期 资产证券化方面新规有望出台
PPP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据悉,目前PPP相关条例初稿已完成,财政部正加快推动出台。PPP资产证券化方面近期也将出台新规,进一步规范并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好对接PPP项目。业内专家指出,目前,PPP项目正加速落地,PPP资产证券化驶入快车道,防范金融风险,加强信息公开及信息披露已成当务之急。随着政策不断完善和监管加强,2017年将迎PPP落地高峰期,对年内经济将持续形成支撑。
PPP市場現八特點
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全國PPP綜合信息平台項目庫入庫PPP項目已達12287個,項目總投資額14.6萬億元。其中,已簽約落地項目共計1729個,項目總投資額2.9萬億元,落地率34.5%。
“目前PPP統一大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財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日前在“中國PPP良好實踐”國際研討會暨中央財經大學“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治理研究院”成立大會上表示,PPP大市場目前呈現出八大特點。一是覆蓋領域廣。PPP模式目前已覆蓋能源、交通運輸、政府基礎設施等19個主要經濟社會領域。二是綠色低碳和社會類項目受到重視。在入庫項目中,綠色低碳項目數量和投資額分別占58.7%、40.5%。三是中西部地區進展更快。中部6省和西部12省入庫項目7699個,投資額8.5萬億元,分別占總數的69%和63%;四是積極財政政策作用明顯。政府付費項目和政府市場混合付費入庫項目投資額8.9萬億元,兩類項目占比達66%,財政資金的整合撬動和花錢促改革的作用越來越大。五是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提升。六是項目加速落地,民營資本參與的空間很大。從財政部的示範項目來說,民營企業是穩步上升的,相關執行階段項目投資額達2.9萬億元。七是催生公共服務供給新業態。八是示範項目的“燈塔”作用顯著。
焦小平指出,2017年,要在汙水和垃圾兩個行業強制應用PPP模式,對其他中央財政給予支持的公共服務領域有現金流、具備運營條件的項目,強制實施PPP模式識別論證,鼓勵嘗試運用PPP模式,把改革推向深入。
糾正“假PPP”歪風
隨著PPP落地提速,其中所暴露的問題也愈發引人關注。
“必須制止以PPP進行政府兜底的融資。”焦小平指出,目前各種打著PPP旗號搞固定回報、明股實債、回購安排等變相融資,社會資本不參與運營或缺少績效考核變相搞BT項目等不規範現象依然存在,市場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風險。防範風險是當前很重要的任務,下一步創新和風險要並重,在立法和制度體系方面,要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裏,以市場規則來制定。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表示,PPP絕對不是一種融資行爲,既不是政府向社會資本融資,也不能理解成社會資本向政府融資,不是互相套錢的概念,它是一種聯合投資,風險要共擔;第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必須是一種平等的合作,絕不是單方面的投資行爲。
联合国副秘书长、UNESCAP执行秘书Shamshad Akhtar指出,PPP的推进过程中有三个领域需要关注。首先,政府须建立完善的立法环境,通过PPP相关政策制度建设,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其次,要不断优化完善PPP项目筛选方式,并为其提供优先支持。第三,PPP推进过程中要提升治理水平,坚持透明原则,促进良性竞争,实现“物有所值”。
傅俊元指出,目前PPP在推進過程中面臨著幾個問題需要重視,一是政府履約能力要加強;二是信貸政策還不是很明確;三是惡性競爭導致項目收益偏低;四是融資渠道太單一;五是經營年限限制;六是財政支出限制。他認爲,要加快PPP立法,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應充分聽取社會資本的意見,並進一步拓寬PPP項目的融資渠道。
對此,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孫曉霞近日表示,下一步,財政部將繼續堅持“守底線”、“防風險”的原則,對存在固定回報、兜底回購等不規範操作行爲的PPP項目予以清理整改和監督問責,逐步糾正“假PPP”的歪風,防範政府性債務風險,推動PPP健康發展。
加強信息披露
作爲推動PPP項目加速落地的重要方式之一,PPP資産證券化已駛入快車道。
繼3月10日首批四單PPP資産證券化項目落地之後,近日,第二批8個資産證券化PPP項目推薦清單出爐,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向中國證監會推薦。
多位專家認爲,加強PPP信息公開和信息披露已是當務之急。
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業務創新部主任徐光表示,前期協會組織銀行間參與主體研究探討怎麽能夠更好把銀行間市場的資源、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更好對接PPP項目,如果能夠在信息披露方面做進一步的公開機制跟進,那麽下一步銀行間市場推動PPP項目的落地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前期已在一些債券票據、項目收益類債券及資産支持的票據有一些試點,今年下半年會有更多項目的落地,要把信息披露的工作做深做實,同時利用好更多的銀行間市場的資源,推動項目的實施落地。
“2017年是整個PPP和金融市場創新的一個元年。”中信證券資産證券化業務線聯席主管劉炜敏表示,今年一季度完成的首批PPP證券化嘗試,主要是以構建投資人需求爲導向的PPP披露體系。對于PPP的信息披露,一是希望建立多層次信息披露體系;二是強制披露和自願披露要應有效結合,建議區分信息的投資決策功能和信息的發布功能。三是對于帶有預測性的PPP信息建議是進行審慎性的披露,對于關鍵性投資預測的信息建議是要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合理監管。
中国经济稳定性增强 转型升级还需快马加鞭
一季度宏观数据超预期后,业内对二季度如何走尤为关注。
國家統計局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部分經濟指標當月增速出現了回落,加之4月份中國制造業、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雙雙回落,不可避免地又引起經濟學家們對中國經濟走勢的討論。
關于中國經濟是“L”型還是“U”型的走向爭論雖然暫時告一段落,但中國經濟是已經進入“L”型的“橫杠”階段,還是尚未到達“豎杠”末端,業界卻有截然不同的兩種判斷。主要源于人們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
4月份經濟運行部分指標有所回落,不免又讓不少人緊繃起來。毋庸諱言,中國經濟運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需理性客觀應對,比如産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等,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密切關注。
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近期中國經濟表現出了更強的穩定性。不僅季度與季度之間的波動幅度變小,而且月度數據的波動趨于平緩。4月份經濟運行部分指標回落,無論是從變動的幅度,還是從變動的原因來看,這是在合理範圍內、預期範圍內的一種小的波動。
這正是“穩”字結論背後的重要支撐。比如,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延續了6%以上的較快增長,在2015年以來各月當中屬于較快的增速。服務業生産指數同比增長8.1%,今年以來服務業生産指數一直保持在8%以上的較高增長水平。
與此同時,就業穩定向好、物價總體平穩、國際收支狀況比較穩定。經濟增長、物價水平、就業狀況、國際收支,這是我們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的四大重要指標,從4月份這四大重要指標的表現來看,可以說中國經濟繼續穩定地運行在合理區間,穩的主基調沒有變。
循著4月經濟數據看去,更多的可以發現,中國經濟“進”的力度也在加大。“三去一降一補”持續推進,去産能工作持續推進,鋼材和煤炭去産能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3.4%和46%。補短板領域的投資力度在加大、結構調整持續推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經濟向好的趨勢並未改變。
這一切,都增強了對中國經濟的信心。雖然種種迹象表明,中國經濟遠未達到“可以松口氣”的程度,但對中國經濟判斷應該理性客觀。這就像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判研的當前經濟形勢:充分肯定經濟開局良好,但經濟結構調整任重道遠,面臨不少挑戰,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得到深化。爲此,“三去一降一補”仍需堅定推進,經濟轉型升級還要快馬加鞭。
前4月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爲2017年的中國經濟開了一個好頭,但人們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並不會因此消失,但經濟增長趨于平穩,至少爲“去杠杆、防風險、抑泡沫”的監管基調提供了好的氛圍,更爲接下來的調控和改革都創造了更加從容的環境。
47家央企參與1676個“一帶一路”項目
5月8日,国新办就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会上表示,三年多来,共有47家央企参与、参股或者投资,或者和沿线国家的企业合作共建了1676个项目,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中央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继续推动央企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不断深化沿线国家在装备、技术、管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努力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年均投資增長15%
“這些年來,央企‘走出去’年均投資增長15%,年均銷售收入增長4.5%。其中有很大部分是在‘一帶一路’沿線上。”肖亞慶表示,目前,中央企業投資設立境外單位9112戶,分布在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境外業務已經由工程承包、能源資源開發拓展到高鐵、核電、電信、電網建設運營等領域。
肖亞慶介紹,“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資金來源有幾個渠道:一是企業自有的資本金;二是和合作方共同出資;三是基金和當地一些資金,或者其他來源,比如說世行、亞投行、絲路基金等一些國際化的基金;四是在項目進展過程中,投入也有一些變化,如鐵路、電網、移動通信等設施建成以後,引起了大家的興趣。
肖亞慶表示,海外投資、國內投資,任何一項投資都會有風險,也不可能每一項投資都會百分之百成功。但是,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當中,總體來講,風險完全可控。第一,從國資委監管角度來看,“一帶一路”建設是有規劃的,而不是盲目的,這些項目的實施,有前期項目的立項、盡職調查、可研報告、經濟分析等一系列程序。第二,央企在加強海外項目的決策過程監管。項目的提出、風險評估都由第三方或國際權威機構來參與、共享。第三,國資委加強督導、指導和追責。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化,風險防控的能力和水平也會逐漸提高。
大型央企擔當“主力”
發布會上,中國石油、國家電網、中國移動、國機集團、中國中車、中國交建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各自參與“一帶一路”共建情況。
中國石油集團副總經理汪東進表示,目前,中國石油與“一帶一路”沿線19個國家進行50個項目合作。2016年油氣權益産量近6000萬噸,約占公司海外權益總産量的80%。同時,中國石油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從西北、東北、西南和東部逐步建成了中亞、中俄、中緬及海上等4大油氣運輸通道,初步形成了聯通中外、貫穿惠及多國的油氣供應和市場網絡。下一步,中國石油將進一步深化國際油氣合作,突出發展中亞及俄羅斯地區合作,擴大兩伊及海灣其他資源國合作,有序推進印尼、澳大利亞等國合作,建設完善油氣運輸通道,不斷擴大國際貿易規模等。
中國交建集團董事長劉起濤介紹,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交建旗下公司約修建了10320公裏公路、95個深水碼頭、10座機場、152座大橋,以及2080公裏的鐵路。
2016年,中國交建對外承包工程份額約占全國對外承包工程的14%,沿線新簽項目超過100個,合同額超過“一帶一路”總合同額的10%。
國機集團董事長任洪斌表示,目前,國機集團在“一帶一路”沿線中的48個國家,已完工或正在執行的項目773個,合同金額736億美元,涉及市政、能源、環保、水利、房建、工業建設、石化、交通等多個領域。其中,中白工業園是中國在海外最大、合作層次最高的經貿合作區,目前已有8家企業入園,有25家企業簽署了入園協議。
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舒印彪表示,截至目前,公司累計對外投資約150億美元,成功投資運營菲律賓、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的骨幹能源網。公司加強管理、嚴控風險,項目全部實現盈利,年均投資回報率超過10%,資産運營效率和安全水平穩步提升。舒印彪表示,國家電網公司主要在兩個方面發力,一是把技術、産品及時地轉化爲行業標准、國家標准,二是推動把國家標准、行業標准轉化爲國際標准。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董事長尚冰表示,在“擴漫遊”方面,目前中國移動與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含“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和地區)約450個運營商開展了通信漫遊業務合作。在“降資費”方面,中國移動先後8次下調了國際通信漫遊資費。推動技術標准“走出去”方面,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已有21個國家和地區建設了39張TD-LTE網絡。
中國中車集團董事長劉化龍指出,中國中車境外資産從2013年的30億元遞增到2016年的306億元。截至2017年4月,中國中車在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設立75家境外子公司、13家境外研發中心(含籌建)。這75家境外子公司中,有50家誕生在2013年9月“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下一步,要繼續驅動技術革命,推進互聯互通,不僅要爲“一帶一路”建設量身定做各類軌道交通裝備的能力,還要不斷推出新技術新産品,適應國際聯運和互聯互通。比如,中國中車正研發以時速400公裏可變軌動車組爲代表的可變軌機車車輛,方便跨境聯運,降低換軌成本。
kb体育官网下载說(2017.4月篇)
kb体育官网下载說
4月的市场走势整体上虎头蛇尾,清明假期结束后伴随着雄安新区概念股的崛起,带领着指数重新挑战了一次前期高点,但好景不长,整体风险偏好的下降和热点单一等一系列因素一直掣肘着市场,近200点的调整力度将市场重 新打回到启动之前。在这一轮的上涨和快速回调中,我们看到了市场中热点板块炒作和价值白马之间的博弈,看到了日间指数强势而个股普跌的反差。总体而言,市场在失蹄后又一次陷入了多空的混战。
细分来看,支撑市场继续前行的主要动力是雄安新区这个核心概念,以及其带动效应拉升和提振的相关板块。从前期的井喷式的暴涨,到中期的快速回调,监管层的施压造就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后续资金面会越发趋于谨慎,短期内难有作为。就市场整体表现的宏观层面审视,结构性行情演绎仍旧是这一阶段市场的主旋律,增量资金缺乏很难成就普涨的行情。大盘基本已经确认了调整态势,尽管市场整体的风险因素不足以造成大规模的快速下跌,但目前市场炒作情绪近乎冰点,前期引领市场的次新股板块、高送转板块包括雄安概念板块纷纷因风险偏好的原因被摈弃,市场刹时间失去了抱团的核心,人气的再次凝聚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纵览后市,月末收官之战,大盘的跳空低开和盘中的绝地反击,种种迹象都表明了市场阶段性企稳的信号,空头的动能已经出现迟缓,下一阶段的主要趋势将向反弹修复靠拢。因此对于下一周的走势我们相对谨慎乐观。乐观的点在于,市场大病初愈后以目前孱弱的人气,需要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过程进行修复和蓄势,下行的势头将得到扼制。五一节后的行情,重点依旧在风口切换,蓝筹板块和中小创交替上行将是主旋律,趋势上反弹将持续,波动区间在3120点至3200点之间。这一轮的下挫,我们在3100点附近看到了强反弹,说明市场短期内对于这一整数关口仍有坚守的决心。谨慎的点在于,指数技术形态上已经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一轮次的修复只是阶段性的向好,并没有形成趋势性的向好,修复后市场的方向选择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 加强监管协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经济工作,审议《关于巡视中央政法单位情况的专题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會議認爲,今年以來,在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積極推進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有效防控風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一季度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實現良好開局,增長和效益回升,市場預期改善,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加大,新技術新産品新服務不斷湧現並快速成長,産業優化升級不斷推進,就業繼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有所加快。各方面對新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逐步加深、行動更爲自覺,這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當前經濟向好有周期性等因素,經濟結構調整任重道遠,面臨不少挑戰,必須堅持用新常態的大邏輯研判經濟形勢,堅定不移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會議強調,要按照黨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爲中心,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及時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得到深化,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會議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提高執行黨中央方針政策的能力和水平。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振興實體經濟,實現轉型升級。要創造性開展工作,加強調查研究,充分發揮和調動基層幹部群衆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擴大改革受益面,紮實做好重點民生工作,讓人民群衆有更多獲得感。要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強制度建設,擴大開放領域,改善投資者預期。要加快形成促進房地産市場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要高度重視防控金融風險,加強監管協調,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加大懲處違規違法行爲工作力度。
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公布 35项年度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明确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下简称《意见》).
《意見》指出,今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有利于增添經濟發展動力、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利于增強人民群衆獲得感、有利于調動廣大幹部群衆積極性的改革爲重點,持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突出抓好牽一發動全身的改革,推動改革精准落地,更好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用改革的辦法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持續轉變政府職能,持續增加有效制度供給,增強市場主體活力,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
《意見》部署了10個領域35項年度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清單管理推動減權放權,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創新政府配置資源方式,持續深化投融資體制和價格改革。二是深入推進國企國資改革,全面推進國企改革“1+N”文件落地見效,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電力、油氣等重點行業改革力度。三是加強産權保護制度建設,推動産權保護舉措落地,甄別糾正一批社會反映強烈的産權糾紛申訴案件,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四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快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推進營改增等稅收制度改革。五是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利率彙率市場化改革,深化金融機構、多層次資本市場和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完善現代保險制度。六是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七是健全創新驅動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完善創新創業支撐政策體系。八是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引導對外投資健康有序發展,構建外貿可持續發展新機制。九是大力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深入推進教育、醫藥衛生改革,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化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改革。十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深化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範,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意見》要求,要完善跨部門的統籌協調機制,充分調動地方和基層推動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強已出台改革方案督促落實,加強對改革實施效果的評估,加強改革試點經驗總結推廣,加強改革理論提煉創新,確保改革舉措落實到位、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