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法下月提请审议: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或不再涉及注冊制
《证券法》修订草案将在下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记者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下月召开的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会议具体召开时间未最终确定,但从当前准确情况来看应在中下旬,届时常委会将审议多项重要议题,《证券法》修订草案便在其中。
从释放的多个信息来看,此次上会的《证券法》修订草案与两年前“一读”版本有较大修改,或不再涉及新股发行注冊制相关内容,同时,或更加完善了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丰富了多层次股权市场的内涵,强化了投资者保护,为混业经营下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留下制度空间,以及加大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的打击处罚力度。
證券法的修訂之路
早在2013年就被列入立法计划的《证券法》,3年多来的修法之路可谓艰辛。2015年4月21日,《证券法》修订草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首次亮相,该修订草案明确了股票发行注冊制,确定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法律规则,健全了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等,当市场期待“一读”之后的公开征求意见稿时,2015年6月末的股市震荡,让立法前景变得不再明朗,《证券法》的修订安排向后推迟。2016年3月份,全国人大2016年的立法计划中,《证券法》修订再次被列入其中,随后也明确将在12月份上会审议《证券法》修订草案,《证券法》修订终于有了较为明确的时间表,不料,《证券法》修订却“爽约”。
多次“爽約”的背後,是證券法起草組的多次立法調研,知情人士表示,當前證券法的許多內容已經難以完全適應證券市場發展的新形勢,不僅證券發行管制過多過嚴,直接融資比重過低,而且證券跨境發行和交易活動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不能適應市場創新發展和打擊非法證券活動的需要。特別是2015年年中的股災,暴露出監管和法律方面的諸多漏洞,需要全盤考量,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對《證券法》進行修訂。
所以,在總結證券法實施情況的基礎上,證券法起草組參考借鑒境外證券立法經驗,先後赴各地開展調研,此次擬遞交的新版《證券法》修訂草案更加全面、更爲完整。
有分析稱,因改動較大,此次上會的新版本更像是“一讀”,所以沒有依從慣例在“一讀”和“二讀”之間向市場公開修訂草案的征求意見稿。
一般來說,法律修訂需經過“三讀”,即三次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後正式發布實施,而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每兩個月舉行一次,目前可以確定的是,證券法新版修訂草案的“一讀”召開時間爲4月,若不出意外,一審之後,全國人大應公開經過完善的《證券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在向社會公衆征集意見一個月後,適時安排二次審議工作。除4月外,年內還會召開4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完全可以覆蓋修訂草案的“二讀”和“三讀”,從時間安排來看,年內正式出台《證券法》的概率較大。
不過,從立法機關審慎修訂《證券法》的思路和過往來看,一切皆有變數,還需等待全國人大2017年的立法計劃才能明朗。
哪些將出現在證券法中
此前一读的《证券法》修订草案中共列入了16章338条,其中新增122条、修改185条、删除22条,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明确股票发行注冊制,市场曾希望在这一轮《证券法》的修订中为新股发行注冊制扫清法律障碍,不过,根据证监会最新监管精神和立法人士的表述,新的修订草案中或没有相关内容。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表示,注冊制是监管的方向性要求,不是监管目标,注冊制与行政核准制并非绝对对立,无论什么制度,核心都是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注冊制既不要理想化,也不要神秘化,为了注冊制而修改《证券法》的提法不对,是对修法的误解,修订《证券法》要总结资本市场监管经验,根据最新市场形势,修订补充落后条款。”
“对于注冊制在二审中怎么写,没有把握。”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两会”时也表示,市场没必要对注冊制那么害怕,无论是核准制还是注冊制,核心是让上市公司全面准确及时披露信息,中介机构对信息披露负责。
與此同時,完善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豐富多層次股權市場內涵,強化投資者保護,爲混業經營下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留下制度空間,以及加大對資本市場違法違規的打擊處罰力度,這是市場呼籲並期待的修改內容,或將大概率出現在《證券法》修訂草案中。
其中,就多層次股權市場的內涵,或建立多層次信息披露制度,爲證券交易所以外的交易場所提高制度規定;在投資者保護方面,或設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增加發行人、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主題的公開承諾履行制度,增加現金分紅制度,增加股東大會最低持股比例,完善了股東派生訴訟和代表人訴訟制度,規定投資者保護機構可以擔任訴訟代表人等。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俊海表示,近幾年來,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源等問題時有出現,忽視損害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有了代表人訴訟制度,投資者保護機構就可以爲了投資者的利益而集合多個投資者提起訴訟,要求侵害投資者權益的企業賠償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現行《證券法》對于違法違規處罰過少屢屢被市場诟病,進一步明確各種違法違規行爲界定的標准,提高處罰力度,已成爲共識,所以修改法條成爲可能,劉俊海建議,要按照重典治亂、猛藥去疴的原則,促進資本市場誠信化、法治化。建議創新資本市場監管體制,推動監管轉型,實現協同監管、信用監管、精准監管、法治監管、透明監管、民本監管;完善民事責任與行政處罰制度,提高違法成本,歸零違法收益,確保違法成本高于違法收益。
中國進入大類資産配置的投資時代
●近几年随着保险、银行理财规模的大规模增长,配置资金已成为重要的市场力量。与此同时,庞大的居民资产也有很强的再配置需求。学术研究表明,资产配置策略能够解释90%的投资收益,大类资产配置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宏观经济很可能会保持稳定,相比去年边际变化比较大的可能是在流动性方面。在当前背景下,大类资产排序是:股市>商品>债市>地产。股市目前处在震荡市,今年上半年有可能还将延续去年1月底以来中枢抬升的进二退一式的震荡格局。
●展望全年,战略上乐观。今年上市公司盈利改善还将持续,成长股回归到“价值成长”,注重业绩与估值的匹配,包括消费升级的品牌化、高端化消费品以及科技发展驱动的高端制造。此外,周期股的投资逻辑也在发生微妙变化,单纯从经济数据好转角度找高贝塔的旧逻辑已经水土不服,因为即便数据好转,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只是小幅改善,需求端的逻辑有天花板,需要结合供给端或政策主题进行综合判断。
近几年随着保险、银行理财规模的大规模增长,配置资金已成为重要的市场力量。与此同时,庞大的居民资产也有很强的再配置需求。学术研究表明,资产配置策略能够解释90%的投资收益,大类资产配置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将从现状入手结合历史,剖析当前各种大类资产的基本情况,包括市场规模、投资者结构、强弱周期,并分析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的优劣排序。
居民资产配置在地产和存款的占比太高
目前中国的大类资产主要有以下几类:股票、债券、货币、房地产、商品,每类资产又可以细分为很多子范畴,其中股票可分为大盘股和小盘股;债券可以分为利率债、信用债、可转债等;货币可以分为现金、存款、央票、短期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地产可以分为一线、二线、三四线等;商品可以分为贵金属、工业品、农产品等。
对过去二十多年各大类资产的收益和风险情况进行统计,可以得出股票资产收益较高。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每年收益率的平均值分别为24.3%、24.6%,标准差(代表风险)分别为55.5%、71.3%。按照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可推算从2000年至2016年全国商品房房价年平均涨幅为8.1%,标准差为6.2%,风险收益比较高,而且只有在2008年房价出现下跌。商品的风险收益比较差,按照南华商品综合指数计算(国内较为权威商品指数),2004年以来商品每年收益率平均值只有5.1%,而标准差高达27.1%。以10年期国债代表利率债,2002年以来每年收益率平均值为3.8%,标准差为5.5%。以1年期定期存款来代表货币类资产,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收益率平均值为2.5%,标准差为0.6%。从这几类资产可以大致刻画出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的有效边界,基本上各大类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是相匹配的,更高的回报率通常对应的是更高的波动率,股票资产显著在有效边界之上,商品则在有效边界之下。
当前中国居民和金融机构均面临大类资产配置的重大课题。目前中国居民资产配置在地产、保险、存款、股票上的比例分别为65%、4%、28%、3%,地产和存款占比明显高,而成熟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加均衡,比如美国分别为30%、24%、14%、32%;德国分别为56%、17%、17%、10%。截至2016年底,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26.3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3.4万亿元,两者都在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投资方向包括货币、债券、股票、非标等。2016年末银行理财资金中货币及债券占比51%、银行存款22%、非标16%、权益8%。保险资金中债券占比33%、银行存款18%、股票及基金14%。目前这两类机构资产配置过于集中在债券和货币类资产,虽然近期利率有所上升,但仍处于过去15年的中低位,过多的固收类资产配置让这些大资金倍感压力。
A股散户占比高绝对收益投资规模巨大
当前A股市值规模近60万亿元,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市场。根据我们的统计,截至2016年底,按照全球各股票市场的总市值,中国A股市场处于全球第二的位置。美国为全球第一大股票市场,总市值24.9万亿美元,全球占比约为38.1%;中国沪深两市加起来为第二大市场,总市值8.2万亿美元,占比12.5%,如果加上所有海外的中资股,总市值为9.5万亿美元,占比14.5%;日本为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场,总市值5.2万亿美元,占比8.0%。从全球股市成交金额来看,2016年全年美国股市共成交35.2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占比约46.2%,中国A股的成交额为19.1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二,占比约为25.1%。中美两国的成交额远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后续排名依次为日本(成交额为5.62万亿美元)、英国(2.86万亿美元)、泛欧(1.77万亿美元)、韩国(1.67万亿美元)等。
投资者结构:散户占比接近一半,绝对收益者规模超过相对投资者。目前A股总市值58万亿元,流通市值41万亿元,自由流通市值21万亿元,我们根据2016年半年报对所有A股前十大流通股东进行统计,得出A股投资者自由流通市值占比,散户投资者占47.7%,一般法人19.3%、公募基金8.4%、保险和社保7.6%、阳光私募4.9%、券商1.6%、QFII和RQFII2.2%。根据我们此前的分析,在机构投资者中,绝对收益资金规模已经超过相对收益资金规模。2014年以来,绝对收益投资规模大幅增长,绝对收益(包括私募、公募基金专户、险资)与相对收益资金规模(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比例从2014年6月的9:10升至2015年底的16:10,截至2016年底进一步上升至22:10。截至2016年第四季度,股票基金专户规模1.3万亿元左右,私募基金2.7万亿元左右,保险资金1.8万亿元,而公募基金(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规模2.6万亿元左右。
强弱周期:经历五轮震荡,目前A股处于震荡市。如果将市场单边上涨定义为强势,单边下跌定义为弱势,区间波动定义为震荡市。从1991年1月到2016年1月总共301个月,其中强势市场有115个月,占比38%,平均每次持续19个月;弱势市场有58个月,占比19%,平均每次持续10个月;震荡市有128个月,时间占比43%,平均每次持续24个月。1991年以来A股经历五轮“强势-弱势-震荡市”不断交替的过程,从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为第五轮强势过程,经历了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的三轮大幅震荡后,我们认为目前单边震荡市已经结束,市场步入震荡市,通过时间消化估值,类似1994年至1996年、2002年至2004年、2012年至2014年中。回顾过去近一年的市场,确实呈现震荡格局,2016年1月底至6月底上证综指在2638点至3097点区间内震荡,4月中见高点,回撤到5月底和6月底的2800点附近,开始下半年的新一轮震荡。今年以来,上证综指最低回调到3044点,半年时间震荡中枢抬升近200点,中枢抬升主要源于基本面的改善。我们认为,目前A股仍在延续进二退一的震荡市阶段。
债券市场:典型机构市银行占大头
市场规模:60多万亿元,金融债、国债、地方政府债合计占六成。债券细分种类较多,大体上有国债、地方政府债、同业存单、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期融资券、定向工具、国际机构债、政府支持机构债、资产支持证券(ABS)、可转债、可交换债券等多达十几种。截至2016年底,所有债券余额合计64.2万亿元,其中金融债、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占比最高,分别为25.4%(16.3万亿元)、18.6%(12.0万亿元)、16.5%(10.6万亿元),三者合计占六成。其他占比较高的还有同业存单9.8%(6.3万亿元)、中票7.2%(4.6万亿元)、公司债6.7%(4.3万亿元)、企业债5.1%(3.3万亿元).
投资者结构:商业银行一家独大,占比近六成。相比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可谓是成熟很多,因为参与者基本上都是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占比只有1.2%。在所有参与者中,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规模为32.1万亿元,在整个市场中市值占比57.4%,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此外,得益于近几年银行理财委外的大规模发展,基金持有的债券市场规模排名第二,占比为23.5%(13.1万亿元)。其他参与者持有债券金额相对较小,占比都在5%以下,如保险机构为4%(2.2万亿元)、交易所为3.2%(1.8万亿元)、境外机构为1.4%(0.8万亿元).
强弱周期:经历四轮震荡,目前正在进入第五轮震荡市中。从历史上看,2002年以来债券市场共经历了完整的4轮由弱转强的过程,目前正处于第五轮调整后的震荡期。具体来看,2002年以来的强势市场有四个阶段,分别是2004年12月至2006年2月、2008年8月至2009年1月、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上述四个时期分别下行了250个BP、180个BP、90个BP、200个BP,震荡调整的主要原因基本都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2002年以来的四个阶段,分别是2002年5月至2004年11月、2006年10月至2008年8月、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2012年7月至2013年11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上行了300个BP、160个BP、140个BP、150个BP,前三次利率上行都是经济不断好转导致通胀压力高企,第四次主要是因为货币政策收紧引发金融去杠杆。从去年10月至今,利率不断上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上行了60多个BP,本次利率上行主要是金融去杠杆引发的利率结构性上行,类似于2013年。今年2月以来利率已较为平稳,处于第五轮强弱周期的震荡期。
商品市场:散户为主的市场
市场规模:近200万亿元的年成交额,金属期货占比高。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问题,我们这里主要研究商品期货市场。目前我国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共有46个品种上线交易,包括农产品期货如大豆、棉花、白糖等;金属期货如铜、铝、黄金、螺纹钢等;能源期货如甲醇、燃料油等。2001年全市场成交金额只有3万亿元,最高上升到2010年的227万亿元,2011年大幅下降到94万亿元,随后不断上升到2016年的177万亿元,但仍未达到2010年时的高点。从2016年成交金额的结构看,金属期货占比较高,前三分别为螺纹钢12.3%、铁矿石8.2%、铜7.8%;前十大品种的成交金额占全市场的63%,集中度较高。从持仓结构来看,豆粕、螺纹钢、PTA持仓占比最高,分别为11.9%、11.4%、11.2%,前十大品种持仓量占全市场的67%。
投资者结构:个人投资者为主,占比近七成。从参与资金占比来看,和A股市场类似,我国期货市场也是个人投资者占大多数的市场,资金规模占比高达67%,这里的个人投资者不仅包括资金规模较小的散户,也包括能一定程度上主导市场的大户。参与期货市场的机构主要有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私募、信托公司、保险公司、QFII和RQFII等,其中基金公司的资金规模占比为13%、证券公司为8.3%、私募基金为5.3%、信托公司为2.7%、QFII和RQFII为1.9%、保险公司为0.8%、商业银行为0.7%。
强弱周期:处于2000年以来的第三轮上涨阶段。我们用CRB综合指数和南华商品综合指数涨跌为依据来探讨商品价格周期。2000年以来,我国商品市场共经历了两轮强弱周期,目前处于第三轮强势阶段。2001年10月至2008年3月CRB指数从205点涨至480点,涨幅为134%,主要因为经济增速探底回升,且基本保持在10%以上,对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2008年3月至2008年12月南华商品指数从1531点跌至800点,跌幅为48%,主要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急速下滑,对商品需求大幅下降。2008年12月至2011年2月南华商品指数从800点涨至1675点,涨幅为109%,主要是在四万亿刺激下基建投资增速的大幅上升带动了商品需求的增加。2011年2月至2015年11月南华商品指数从1675点跌至802点,跌幅为52%,大部分原材料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需求端随着经济增速减缓而不断下滑。2015年11月至今南华商品指数从802点涨至1396点,涨幅为74%,主要得益于供给侧改革对产能淘汰和控制,需求端也出现阶段性补库存需求。
地产市场:刚刚经历第四次快速上涨
经历四次快速上升周期。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因为在过去十几年间,我国房地产价格基本上处于上涨趋势,所以,用价格涨跌来衡量地产周期变化是不适宜的,为此我们用住宅价格指数的同比变化进行研究。2005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完整的四轮快速上涨、涨幅减缓或略有调整阶段,四次快速上涨期分别发生在2007年、2009年、2012年中至2013年底以及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前三次主要为低库存和强大购房需求引发的全国性价格上涨,而最近一次价格上涨主要是去库存引致的一二线城市(也包括部分三线城市)的结构性上涨。三次涨幅减缓或略有调整分别发生在2008年、2010年至2012年中和2014年至2015年4月,房价同比下降都是因为地产过热后地产政策的收紧、出台限购限贷等政策措施而导致的。从去年10月开始的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以来,地产销售已经开始出现下滑,地产价格仍然保持在高位,部分地区呈现缩量整理的局面。
刚刚经历第四次快速上涨。2014年、2015年房地产市场表现较为低迷,在2016年初地产政策的刺激下,2016年全年迎来了强势复苏,多个指标都较2015年出现了大幅改善。2016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5734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5%,绝对值创历史新高。之前的高点为2013年的130551万平方米,同比增速也较2015年的6.5%大幅上升。2016年商品房销售额117627亿元,同样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4.8%,较2015年的14.4%大幅提升。2016年全国房地产累计开发投资为102581亿元,同比增长6.9%,而2015年同比增长1.0%。
未来大类资产如何演绎
当前的背景:经济增长平稳,利率结构性上行。今年宏观经济很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态势,全年GDP目标在6.5%左右,虽然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会有所下降,但是制造业投资增速回暖,基建投资平稳,且消费和出口增速也在改善,整体增长有望平稳。今年相比去年边际变化比较大的可能是在流动性方面,去年年底央行上调了MLF利率,今年年初又上调了逆回购利率和SLF利率,向市场传递了货币政策由“偏宽松”转向中性的强烈信号。此次政策调整的意图是金融去杠杆,尤其是去除银行表外资产和中小金融机构间的高杠杆。从细则来看,主要目的也是去除金融体系内的杠杆,降低金融风险,让资金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但从工业增加值、CPI等数据来看,目前宏观基本面并不支持加息,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的可能性不大,利率是结构性上行,类似2013年。
在当前背景下,大类资产排序是:股市>商品>债市>地产。对于当前背景下的大类资产,我们的观点是:2017年股市或将延续去年1月底以来的震荡格局,类似于2013年;2017年商品市场不大可能像2016年那样表现亮眼,但是供给侧改革和短期补库存的逻辑仍在,不同商品表现会有所分化,存在结构性机会;目前债券市场杠杆仍然较高,去杠杆的意图也将持续,预计未来利率仍有上行的可能;从去年10月开始的地产调控政策,今年仍将延续,目前地产销售增速已经开始出现下滑,未来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呈现出缩量调整的局面。
股市目前处在震荡市,展望未来,战略上乐观。前期我们就提出单边下跌的弱势格局已经结束,市场步入震荡市,今年上半年延续去年1月底以来中枢抬升的进二退一式震荡格局。展望全年战略上乐观,今年上市公司的盈利改善还会持续,6.5%左右的GDP目标预示着宏观面平稳,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平稳,但消费和出口增速在改善,尤其是周期行业集中度上升、消费不断升级,上市公司盈利结构不断优化,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也将明显改善。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成长股注重业绩与估值的匹配,2014年至2015年看风口、博弹性的时代已经过去,2013年底至2014年初并购新规孵化了市值管理投资逻辑,现在政策环境已变,IPO规模扩大,成长股回归到“价值成长”,包括消费升级的品牌化、高端化消费品、科技发展驱动的高端制造。另外,周期股的投资逻辑也在发生微妙变化,单纯从经济数据好转角度找高贝塔的旧逻辑已经水土不服,因为即便数据好转,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只是小幅改善,需求端的逻辑有天花板,需要结合供给端或政策主题进行综合判断。
互聯網金融顛覆銀行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第三方支付的业务都是基于银行账户的,如果没有银行在背后为第三方支付服务,支付公司是无法运行的。所以说,互聯網金融顛覆銀行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以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为银行转型提供了很好的科技支撑,为金融业注入了灵感和创新活力。对于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银行必须重视,并为我所用、用好用活,进一步提升效率,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也不能被外界的声音所迷惑,最后扭曲了银行的老本行,把自己变成一家互联网公司。如果这样,银行就不是银行了。
互联网能改变商业模式,就金融来说,互联网金融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业态。现在谈论FinTech(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比较多,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但是,新业态不等于传统的银行和金融模式被颠覆。
区块链的“能”与“不能”
互联网金融这个词没以前那么热了,但区块链概念的热度还没消退。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技术其实质是为了提高效率而追求“去中介化”,而不是业务上的“去管理化”。无管理的“去中心化”,最终可能导致由现在的“显性中心”转向“隐性中心”。一旦局面失控,如果被隐性的中心所管理、操控和利用,所造成的危害最后还是由社会来埋单。
区块链是一项底层技术,具有无中心、有节点、信息透明等特点。举个例子,传统的中药铺有一面墙,墙上有一个个小抽屉,每个抽屉上贴着“白素”、“黄芪”等各种药名。药剂师接过方子,就按照方子上的配方去抓药,拉开这个抽屉抓一点,拉开那个抽屉抓一点。如果把中药铺与区块链做类比,整个药柜就是一个区块链,每个小抽屉就相当于区块链上的一个区块,只有有权限才能取药,即获取信息。區塊鏈是技術手段,金融業務應用區塊鏈後,業務本身並沒有發生改變。以支付爲例,從曾經的山西票號到如今的西聯彙款,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過去,山西票號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開分號。商人出遠門前,先在山西的票號存入100塊錢,如需在武漢取用,票號就給商人開個條子,憑條子就可以去武漢取錢。同樣,在北京和上海也能取,在這個票號的任何分號都可以取。
再举个西联汇款的例子,它的网点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行和邮储银行等国内机构都与它有合作。如果客户想汇300美金,就可以去农行或邮储的任意网点,只需写上收款人是谁,给一个收款密码(收款人也可以是你自己),对方就可以在任何一个西联汇款的网点取走这300美金。显而易见,汇款的原理非常简单,过去是采用协议方式的网点技术,现在则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上实现。手段不同,底层的业务实质并未改变。
理论上,区块链技术能实现点对点交易,跳过了中间环节,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区块链技术很有可能将现行国际结算中的Swift系统替代掉,也可能会把现在的Mastercard、VISA和银联的结算系统替代掉。银行自身也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替代现有的清算系统。人民银行也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替代现有的大额清算系统。但要想满足金融级别的清算,目前的区块链水平还需要几个数量级的提升。同时,区块链在银行内部管理乃至大型企业机构的内部管理上应该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狹義的區塊鏈全網播報,耗時很長,每秒只能處理個位數的交易。比如一個比特幣的清算,快的十幾個小時,慢的要幾個月,而利用現行系統彙款則是即時實現。此外,區塊鏈上的每個節點都能收到結算信息的播報,但哪一個節點來承擔這個結算工作則是隨機的,哪個節點快就由那個節點來清算。節點的背後是什麽?是人。爲什麽要爲你結算?一定是由利益驅動的。
中介的存在有其价值,市场经济下有了分工,其目的是把一件事情做得更精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正因为有分工,就有了信息不对称。为了让信息对称,我们就需要中介。所以,節點本身就是一個中心,所謂的去中心實質上是出現了更多的中心,但它是不是負責任的中介,尚待驗證。一個區塊鏈要有效運轉,必須有共同的規則,那麽對參與這個區塊鏈的各方而言,這個區塊鏈就是一個某項業務的中心。所以說,所謂的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在某種程度上是空話。
要控制风险,光靠大数据行不通。互联网金融业态运用大数据法则,给客户画像,这些从风控的角度来看都是有道理的,但也并非现在才有。比如说,大多数银行会对信用卡客户的消费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客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并通过还款记录来评估其信用,控制授信额度。背后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用了更新的技术。除了这个范畴,很多事情还是要靠人来推进,光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是解决不了的。
在理论世界中,人是理性的,经济有规律,风险也有规律。但我们必须承认,现实中的人和经济活动是具有不确定性的。银行就是在规律和不确定性之间寻求平衡,寻找机会。
目前互联网金融
只是重点做了三类业务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金融重点做了三类业务。第一,支付结算。很多专家和媒体认为,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从银行夺走了一大块蛋糕。实际上,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夺走银行的蛋糕,而是新创造了一块蛋糕。过去,客户需要用钱都是到银行取现。对银行而言,只有一笔业务,账上的储蓄减少,支出一笔现金。客户拿了现金去消费,就在银行体系之外了。至多是商户收到消费者的现金,归拢后又存回银行,那么银行又多了一笔存款,会计上记为企业存款。一来一回,只有两笔业务。
有了第三方支付后,客户买东西不付现金了,而是通过第三方支付账户划转,完成了支付,而沉淀在第三方支付里的钱则作为备用金存放在银行。原先是现金支付,与银行没有关系,不纳入统计,现在是通过支付账户划转。所以说,支付宝没有夺走银行的蛋糕,而是新烤了一块蛋糕。
原先,银行卡都是各家银行自行清算的,互相之间不连通。客户在淘宝购物时,如果用的是中行卡,而商家是在工行开户的,这就无法支付了。在这种情况下,支付宝诞生了,它运用了银行的信用证理念,创造了担保交易这种模式,解决了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和支付问题。就像银联替代信用卡在银行之间的自身清算,信用卡业务迅速发展起来,因为不同银行的银行卡都互通了。
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的业务都是基于银行账户的,如果没有银行在背后为第三方支付服务,支付公司是无法运行的。所以说,互聯網金融顛覆銀行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第二,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即利用互联网公司的流量,在网上卖保险、理财产品等,正如保险公司产品通过银行代销或通过保险经纪商以及外部人员销售。代销的实质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式不同。互联网渠道无法创造保险产品。互联网金融公司如果要创造保险产品,便要像传统的保险公司一样雇佣精算师、理赔师和投资专家,这就让它变成一家标准的保险公司,否则就仍然是代销机构。
第三,交易。回顾交易所如何产生的历史,便能更好地理解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早期华尔街的股票交易,是商人坐着马车来到华尔街,在广场上一站,跟大家说:“我在西部发现了一个金矿,储量充足,我准备去开采了,你们谁有兴趣可以来投资我。”这种行为实质上就是现在流行的P2P和众筹,只不过现在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政府为了规范管理或者说交易商为了自律,需要规范交易活动,就设立了交易所,建立起了信息披露制度和投资者适当性原则。交易所这个中心就是这样产生的,但现在又在提“去中心”,其实是回到了以前的老方法。扯一嗓子要人们来投资他,以前是在马路上喊,只不过现在是在互联网上喊。
为什么要有银行?储户手中的钱被闲置,就暂时放在银行,让银行来代为保管。银行为什么有那么多看似死板的规定?因为银行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吸收存款,储户要来提取时,银行必须有钱给储户支取。所以,银行必须牢牢把握风险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以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为银行转型提供了很好的科技支撑,为金融业注入了灵感和创新活力。对于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银行必须重视,并为我所用、用好用活,进一步提升效率,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也不能被外界的声音所迷惑,最后扭曲了银行的老本行,把自己变成一家互联网公司。如果这样,银行就不是银行了。
支付结算、小微金融、标准产品销售,这些只是银行功能的一小部分,银行还有更丰富的功能。因此,在银行利用金融科技转型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文章可做。只有把好的产品和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嫁接起来,才能达到“真空妙有”的境界。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积极稳妥去杠杆
根据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审议及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委员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反复推敲,共作出修改与补充78处,其中涉及房价、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等具体问题。
在房地産方面,政府工作報告補充了“遏制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表述。從2016年四季度以來,全國熱點城市中大約有30個城市出台了有關保持房地産價格平穩的調控措施,內容涉及房地産信貸、購買資格、供應等多個方面,政策力度逐漸收緊,旨在抑制房地産市場的過熱發展,一些一線城市還出台了限貸、限購甚至限價的措施。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看,2017年1月份熱點城市的房價趨于穩定。然而,最近一段時間,個別熱點城市的熱點區域,包括熱點城市的周邊,再次出現了房價過快上漲的苗頭,北京二手房交易有回暖迹象,周邊一些城市則相繼出台限購政策,抑制投機性需求。
住建部部長陳政高日前表示,房地産市場自身矛盾並沒有解決,泡沫還在積累,熱點城市周邊,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環北京地區,部分城市潛在風險在增加。熱點城市政府應積極努力,采取各種措施,限購、限貸、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面積,整頓規範房地産市場,打擊違規違法行爲,同時正確引導輿論,認真承擔調控的主體責任。
在積極穩妥去杠杆方面,政府工作報告補充了“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表述,這意味著多層次資本市場被賦予去杠杆的重要作用。按照中央部署,今年政府工作要在控制總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杆率作爲重中之重,而資本市場作爲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重、爲企業打通資本通道的主要平台應當發揮服務實體經濟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是解決經濟脫實向虛的重要途徑。”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不管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還是優化資源配置,抑或培育創業創新,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都大有可爲。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多層次”體系,通過新三板、區域股權市場這些塔基部分的發展來解決中小企業上市難、融資難,培育創業創新企業。主板市場、創業板市場、新三板市場、區域性股權市場在功能定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方面應進一步差異化發展,加強實體經濟直接融資、股權融資、多種形式融資的力度,從根本上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中還將“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修改爲“積極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這意味著當前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緊迫性提高。此前2月份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防控金融風險,要加快建立監管協調機制,加強宏觀審慎監管,強化統籌協調能力,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風險。
目前,我國金融監管爲分業監管模式,在實際運行中,已難以適應混業經營加快的趨勢,急需調整。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則表示,2014年以來,金融系統的亂象越來越多,表明中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有所下降,金融監管已經越來越跟不上金融創新的腳步,金融監管系統越來越多要面對跨市場監管的情況。
金融監管體制需要改革在業界已形成共識,但對于如何改、采取何種改革方案,仍存諸多爭論。鄧海清建議,在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應主要避免監管矯枉過正、激進去杠杆。
投资增速稳中有升 经济数据透出暖意
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的1-2月经济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中有升,民间投资增速加快;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提高,土地购置面积增速由负转正;消费品的市场销售基本稳定,消费升级类商品和网上零售持续较快增长。专家表示,1-2月内外需均有所复苏,房地产投资、基建等超预期回升,经济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向好的态势。预计未来财政政策将突出调结构,货币政策将突出去杠杆。
房地産銷售與投資回升
“1-2月份經濟運行的主要指標表現較爲積極。”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盛來運表示,無論是與去年1-2月還是與去年11-12月相比,多數指標趨向明顯改善,有的指標超出預期。綜合這些指標來看,生産和需求略有回暖,總體運行延續去年下半年以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
1-2月投資全面回升,基建投資同比增速升至27.3%。工業生産加快,工業增加值增速創去年9月以來新高。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表示,結合近期工業産品價格回升、主要景氣指數向好判斷,一季度經濟明顯回暖。
從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與銷售的數據來看,1-2月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名義增長8.9%,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2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1405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5.1%,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2.6個百分點。
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地産銷售和投資超預期應主要與三四線城市銷售回升有關。一個間接的證據是,中部和西部商品房銷售分別增長33%和36%,遠高于東部的16%。1-2月房地産投資增長8.9%。
對于未來房地産調控的走向,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目前房屋銷售供求兩旺,去庫存加快,預計房地産調控在“分類指導、因城施策”的原則下還有進一步緊縮空間。
汽車消費增速下降
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960億元,同比名義增長9.5%。低于市場此前的預期。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表示,消費同比增速有所下滑主要與汽車消費同比回落有關,但需要注意消費增速仍高于其他所有經濟指標,經濟轉型成果顯著。去年汽車消費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較高增速的最主要因素。隨著汽車減稅效應減弱、基數增大,汽車消費呈現周期性回落特征,導致今年消費同比增速大概率低于2016年。
對于汽車消費潛力,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認爲,去年在汽車消費政策的刺激下,汽車消費透支了今年的潛力。今年1-2月汽車消費同比增速由11月的13.1%和12月的14.4%驟降至-1.0%。
此外,近年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在春節期間放緩也可能是受到消費習慣改變的影響。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表示,近年來線上零售高速發展,零售高峰從以往的春節向年底的網購旺季轉移,壓低了年初的零售同比增速。
不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的絕對水平並不低。鄧海清表示,1-2月的同比增速顯著高于同期的GDP增速、工業增加值增速、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房地産投資增速,不能因爲消費增速下滑就得出中國消費需求不足的結論。恰恰相反,當前中國的消費需求高于其他需求,這與2014年之前投資增速長期高于消費增速有本質的不同。
保持政策穩定性
經濟實現開門紅,企穩態勢逐漸明顯。溫彬表示,當前需保持宏觀調控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抓住經濟企穩的有利時機,處置和化解一些風險因素,增強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抗風險能力。同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經濟持續健康增長奠定基礎。
“在經濟總體無憂的情況下,宏觀政策將以落實既定的政策爲主。”李慧勇表示,財政政策將突出調結構,貨幣政策將突出去杠杆。預計美聯儲加息後,中國MLF和OMO操作利率再次上調的概率將加大。
鄧海清認爲,經濟增長和通脹情況不支持貨幣政策收緊。從經濟增長來看,目前並不存在經濟過熱迹象,也不存在因爲經濟增長而緊縮貨幣的可能。目前僅存在將2015-2016年的“穩健略偏寬松”修正到“穩健中性”、緩慢適度上調OMO利率的可能性,這仍然主要取決于金融系統風險狀況。
從今年整體經濟形勢來看,李慧勇認爲,預計實際GDP增長繼續“L”型築底,改善主要體現在價格名義GDP和企業效益。根據先行指標判斷,經濟小複蘇將延續至二、三季度,不排除全年好于預期的可能。
吳曉靈:證券法主要修訂四方面內容
“到底‘注冊制’能否在二审稿中写上,怎样写,这个我没有把握,但是我认为市场不必把注冊制看得那么可怕。”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9日指出,证券法修订草案一审稿确实对注冊制有过一些较明确的表述,但2015年出现了股市异常波动,注冊制的实施推迟了。
吴晓灵介绍,全国人大对进行注冊制试点的授权是两年,要求在试点过程中做中期报告,现在还没有做中期报告。
發行和退市制度有望完善
吳曉靈介紹,《證券法》要修訂的內容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要完善基本的交易制度,包括證券的發行、交易、登記、結算和退市;二是要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留下制度空間,爲企業更方便地進行股本融資提供渠道;三是要更好地進行投資者保護,對于違法行爲的打擊力度要增強。對于投資者利益的損失,相關的法律救濟渠道和行政救濟渠道也會增加;四是進一步明確市場規則。資本市場最核心的是信息的真實、全面的披露,對于虛假信息、價格操縱、內幕交易這些違規行爲要嚴厲打擊,提高打擊的力度,還要增加監管當局偵查的手段,有利于嚴肅市場紀律。“這四個方面肯定會有比較多的一些進步和更好的一些表述。”吳曉靈表示。
“在《證券法》修法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各種違法違規行爲界定的標准,提高處罰力度,是共識。”吳曉靈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還有很多證券違法違規行爲實際上涉及到《刑法》,《刑法》的處理並不是《證券法》本身能夠規定的,因而也在做同步修訂相應刑法條款的准備。
注冊制和杠杆收购需进一步研究
吴晓灵认为,在《证券法》修订过程中,注冊制、杠杆收购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吴晓灵指出,不论是注冊制还是核准制,都是要让所有的上市公司真实、全面披露信息,中介机构要对信息的真实、全面负责任。在此基础上,到底是由监管当局来控制发行节奏,还是把发行价格和节奏交给市场去做,这个是核准制和注冊制唯一的差别。
針對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和2016年杠杆收購中出現的一些亂象,吳曉靈認爲,拓展“證券”定義的範圍,把集合投資計劃列入“證券”,更加具有迫切性。
“在證券法修訂草案一審稿的時候,這是最大的缺陷,沒有把‘證券’的範圍拓展到集合投資計劃中去。我們看到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的場外杠杆配資,和2016年杠杆收購中寶能系用9個資管計劃嵌套,來進行股權收購,都反映了我們在資管市場上的分裂、分割、標准不一所帶來的危害。”吳曉靈表示,因而在《證券法》的修訂中,如果大家對于資管市場的統一標准有了共識,如果能夠在統一法律關系上前進一步的話,“證券”的範圍在《證券法》中應該拓展。如果“證券”的範圍能夠拓展,功能監管的理念也應該在《證券法》中給予更好體現。
“通過去年的杠杆收購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我們也應該看到,公司治理中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問題。”吳曉靈指出,萬科之所以能夠成爲被收購的對象,除了它股價低估、有增值空間外,股權分散,使公司難以抵禦別人的敵意收購,也是公司治理過程中的缺憾。
吳曉靈表示,應該思考怎樣從制度上有效保護企業創始人、優秀團隊對企業的控制權,保證企業更好地按照長期經營的方針去經營,而不是著眼于短期股價波動。
她認爲,探討借鑒建立AB股制度,或在公司章程中允許設立一些反收購的條款,也有可能是一種辦法。在雙重股權制度下,不同股票的投票權重是不一樣的。“這個問題離《證券法》的修訂更遙遠,但如果市場共識足夠多的話,因爲證券法的修法還有二審、三審,也不是說不可以考慮的問題。”吳曉靈表示。
在投票權方面,吳曉靈表示,除了要保護公司創始人和優秀團隊的控制權外,對于中小股東也要考慮他們的權利問題。她介紹,國外有表決權信托制度,可以把中小股東表決權收集起來,委托信托專業人士去投票,這種制度也值得研究。“總之,在證券市場發展中還面臨很多新的問題,如果在法理上、理論上、實踐上對很多問題能有更多共識,法律就能修訂得更好。”吳曉靈表示。
資管産品將被穿透性監管
吳曉靈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警惕四方面風險,分別是不良資産、債券違約、影子銀行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在她來看,防範影子銀行的風險格外重要。
吳曉靈介紹,影子銀行裏面,最關鍵的容易引起風險的是資産管理産品。原因主要包括:一是規則不統一。層層嵌套,拉長了債務鏈,隱藏了風險;二是投資者的適當性管理堅持得不好,會出現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與投資方向不匹配的現象;三是因爲數據不清晰、投向不清晰,難以對它的風險進行判斷,一旦出現風險,有傳染性和波及性。
“如果不能很好了解到這些産品的投資者是誰,投向是什麽,准確的數據是什麽,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當一些産品出現違約的時候,就能引起非常大的風險。這也是當前爲什麽由人民銀行牽頭來制定資産管理産品統一標准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吳曉靈指出。
吳曉靈介紹,現在在央行主導下,和各個監管當局一起在制定資管産品統一標准,堅持了穿透性的監管原則。
“投資者要穿透到最終的投資者,産品要穿透到最終用錢的産品,這樣才能弄清底數。”吳曉靈表示,要建立資管産品綜合統計系統,要了解總量、關聯度、杠杆水平、資金投向,這些將爲今後了解和化解資管産品風險准備有利條件。
對于人民銀行正在制定大資管領域的統一標准,吳曉靈談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統一對合格投資者的認定;二是按照公募和私募的分類制定統一標准;三是按照公募和私募的區分來確定投資者人數和合格投資者資格;四是根據公募和私募的方法來確定産品的杠杆率和産品的投資標的。“我認爲,按照這些標准來制定統一的原則,建立資管産品的綜合統計系統是非常好的,是一個極大的進步。”吳曉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