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总需求宜适度扩大
1-7月財政收入增速有所加快,財政收入增長有如下特點: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波動較大;中央財政收入增速較高;國內增值稅增速大幅下降;隨著去産能、降成本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進展,傳統制造業利潤增長較快;房地産相關稅收出現回調,但仍保持較高增速;由于資源類行業、傳統制造業效益回升,區域間財政收入差距縮小。
1-7月財政支出保持較高增速。教育支出17087.61億元,同比增長15.3%,完成預算的58.1%;科學技術支出3412.99億元,同比增長23.4%,完成預算的50.1%;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1523.93億元,同比增長13.8%,完成預算的47.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6127.43億元,同比增長23.5%,完成預算的71.6%;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9386.7億元,同比增長16.7%,完成預算的66.8%;節能環保支出2665.64億元,同比增長41.7%,完成預算55.9%;農林水支出9821.38億元,同比增長10.6%,完成預算的50.8%;住房保障支出3564.14億元,同比增長3.6%,完成預算的52.2%。
下半年財政收支預測:下半年,工業品價格水平穩中有落,結構性減稅力度可能加大,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將出現回落。下半年,中央和地方財政增支壓力仍然較大。要統籌處理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關系,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穩定和完善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
1-7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0762.46億元,同比增長10.0%,完成預算的65.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2400.3億元,同比增長9.6%,完成預算的66.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58362.16億元,同比增長10.4%,完成預算的64.8%。收支相抵,累計赤字6216.92億元,同比增加4733.32億元。
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94503.12億元,同比增長11.2%,完成預算的69.7%。
1-7月財政收入增長有如下特點:
1、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波動較大
受主要經濟指標超預期回升帶動以及若幹地區將去年年底部分收入延遲至今年初入庫的影響,一季度增長14.1%。受去年同期清繳營業稅等因素擡高基數及部分經濟指標增速回落影響,二季度增長6.3%。7月增長11.1%。
2、受進口環節稅收、車輛購置稅等增收影響,中央財政收入增速較高
1-7月,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9012.97億元,同比增長32.2%,完成預算的68.2%;關稅1706.09億元,同比增長19.7%,完成預算的64.1%。車輛購置稅1804.92億元,同比增長23.6%,完成預算的63.3%。印花稅1379.39億元,同比下降0.4%,完成預算的59.3%。其中,證券交易印花稅701.15億元,同比下降13.0%,完成預算的53.9%。
3、受上年高基數的影響,國內增值稅增速大幅下降
1-7月,国内增值税完成33846.68亿元,同比增长4.4%,完成预算的63.0%。其中,6、7月份分别增长28.5%、18.8%, 1-5月累计同比下降13.8%。其中,由于PPI涨幅较高,带动国内增值税(不含改征)完成19898.34亿元,同比增长22.4%。由于上年基数较高,改征增值税完成13948.34亿元,同比下降13.8%。其中,6、7月份分别增长28.4%、25.3%, 1-5月累计同比下降24%。
4、隨著去産能、降成本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進展,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傳統制造業利潤增長較快
紡織、服裝等輕工業表現較好,1-7月企業所得稅形勢較2016年同期明顯好轉,企業所得稅完成25743.38億元,同比增長12.7%,完成預算的85.1%。由于居民收入增長以及財産轉讓所得增加,個人所得稅完成7651.9億元,同比增長18.5%,完成預算的71.1%。資源稅改革全面推進,資源稅完成802.74億元,同比增長57.7%,完成預算的70.2%。
5、房地産調控效果逐步顯現,市場交易日趨理性,房地産相關稅收出現回調,但仍保持較高增速
1-7月,契税完成2929.55亿元,同比增长20.3%,完成预算的63.7%;土地增值税完成3272.49亿元,同比增长22.9%,完成预算的70.8%;房产税完成1649.6亿元,同比增长20.1%,完成预算的67.7%。 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1599.11亿元,同比增长14.7%,完成预算64.5%。
6、由于資源類行業、傳統制造業效益回升,區域間財政收入差距縮小
1-7月,河北、山西、浙江、湖北、廣東、北京等17個省市區實現兩位數增長;貴州、遼甯、安徽、山東、上海等13個省市區實現個位數增長;只有吉林1個省份收入略有下降。
1-7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6979.38億元,同比增長14.5%,完成預算的60.0%。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16523.36億元,同比增長9.0%,完成預算的55.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0456.02億元,同比增長15.5%,完成預算的61.0%。主要支出情況:
1、教育支出17087.61億元,同比增長15.3%,完成預算的58.1%
重點在于落實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統一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實現“兩免一補”和生均公用經費基准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繼續開展薄弱學校改造等工作。支持提升現代職業教育基礎能力。提高博士研究生國家助學金補助標准。進一步聚焦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加快推進教育脫貧攻堅。
2、科學技術支出3412.99億元,同比增長23.4%,完成預算的50.1%
重點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對公益性科研機構(基地)的穩定支持,支持科研院所改革發展,推動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推進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支持實施科技重大專項。推動“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啓動實施。
3、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1523.93億元,同比增長13.8%,完成預算的47.7%
重點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支持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促進文藝作品創作生産,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6127.43億元,同比增長23.5%,完成預算的71.6%
重點在于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准,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加大統籌社會救助資源力度,科學合理確定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就業創業政策措施,著力促進重點群體就業,研究建立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
5、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9386.7億元,同比增長16.7%,完成預算的66.8%
重點健全基本醫保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堅持適度保障原則,更加注重保大病。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和個人繳費標准均提高30元,分別達到每人每年450元和180元。
6、節能環保支出2665.64億元,同比增長41.7%,完成預算55.9%
重點支持打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適時啓動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複工程試點。深入落實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支持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並擴大規模,實施天然林保護全覆蓋政策。
7、農林水支出9821.38億元,同比增長10.6%,完成預算的50.8%
重點是落實《建立以綠色生態爲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提高補貼政策指向性和精准性,發展壯大農業新産業新業態。
8、住房保障支出3564.14億元,同比增長3.6%,完成預算的52.2%
重點是大力支持棚戶區改造,繼續推進公租房等保障房及配套設施建設。繼續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作。
1、經濟向好趨勢有望延續
下半年,全球經濟貿易總體回升向好的態勢有望得以延續。目前主要國際組織紛紛調高了對全球經濟增長和貿易增長的預測,全年貿易增長有望高于經濟增長,這將是2011年以來的第一次。但是,全球複蘇依然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美聯儲的加息、縮表,歐洲央行可能逐步退出量寬政策將導致國際資本流動出現新的變數,也將對我國保持彙率穩定帶來新的挑戰。美英法等國家醞釀之中的減稅政策也可能對我國吸引外資和防止資本外流産生一定的壓力。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和彙率政策趨于強硬,潛在貿易摩擦與地緣局勢沖突加劇也將加大我國擴大出口、對外投資及確保能源資源安全的難度。特別是,考慮到去年下半年基數較高,下半年我國對外貿易增速將出現回調。
從國內來看,確保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得到深化,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重要的戰略任務,宏觀經濟政策將保持連續性穩定性,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效,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宏觀調控將更加前瞻、精准、有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將持續深化,新動能得到進一步培育壯大,傳統動能得到改造提升,上半年我國經濟出現穩中向好的態勢有望得以延續。近期IMF、OECD等國際組織上調了我國經濟增長預期,國內經濟主體的預期也在不斷改善。
但與此同時,國內經濟環境依然錯綜複雜,經濟企穩向好的基礎仍待夯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道遠,有效供應依然不足,內需增長機制體制仍待完善,市場信心有待提升,民間資本擴大投資的意願和能力不足,居民增收難制約消費能力提升,實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仍需培植。
降杠杆、防風險對強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對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提出了更爲剛性的要求,而化解財政金融風險可能對地方政府基礎設施投資産生收縮效應。
房地産市場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房地産調控的逐步加力見效將使得相關投資、消費和稅收出現回落。部分工業品價格下行將加大“提質增效”和預期管理難度,導致行業和地區走勢分化加劇。從5月以來的數據看,補庫存力量有所減弱,下半年庫存帶動的需求回補將進一步走弱。
綜合來看,下半年,投資增速將有所放緩,消費增速保持基本平穩,出口增速回調,經濟增速略低于上半年,初步判斷在6.7%左右。
2、結構性減稅力度可能加大
下半年,工業品價格水平穩中有落,企業效益難有進一步改觀,結構性減稅力度可能加大,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將出現回落。
(1)主要稅種增速將出現回落
預計下半年工業增加值將小幅回落,PPI漲幅有所收窄,工業增加值名義增速將小幅回落,工業增值稅增速將有所回落。
由于工業增加值增速回落和PPI漲幅收窄,下半年工業企業效益難有進一步改善,工業企業所得稅增速將緩中趨落。
房地産銷售面積、銷售額預計將繼續放緩,並帶動房地産開發面積升幅收窄,房地産營業稅、房地産企業所得稅、契稅、土地增值稅、耕地占用稅等相關稅收增速將出現回落。
受內需邊際減緩及基數提高的影響,進口增速將低于上半年,進口環節稅收增速也將低于上半年。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與上半年基本持平,商業增值稅增速難有明顯回升。
金融業稅收將繼續低速增長。
(2)減稅力度進一步加大
下半年,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和服務的不斷優化,抵扣越來越充分,營改增減稅規模預計將繼續擴大。同時,六項減稅措施從7月起全部實施,減稅力度將進一步擴大,對稅收的下拉將逐步顯現。
初步預測,下半年財政收入增速爲6%左右,全年在8.5%左右。
3、中央和地方財政增支壓力大
下半年,要統籌處理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關系,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穩定和完善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中央和地方財政增支壓力仍然較大。
(1)確保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下半年,要進一步落實更加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鞏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勢頭。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領作用,加快轉移支付預算分解下達和資金撥付,確保資金及時使用。推出第四批PPP示範項目,發揮PPP基金引導作用,優先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項目,著力推進民營資本參與度較高的幸福産業領域PPP發展。加快實施“十三五”165項重大工程,加強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鐵路、水電、核電、電網、油氣管網、儲氣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關鍵支撐作用。
(2)培育壯大新動能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
下半年,要加快推進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和國家實驗室建設,組織實施生物産業倍增、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集成電路“910”等重大工程,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深入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重大工程,加大智能化、綠色化等技術改造投入。多渠道籌集並落實好化解過剩産能所需資金,鼓勵企業多退産能。加快構建以綠色生態爲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
(3)確保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項工作
下半年,要持續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重點解決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問題。要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妥善做好化解過剩産能職工安置工作,加強高校畢業生創業培訓和創業服務工作。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服務標准和評價體系,落實好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整合工作。
由于2016年下半年基數較大,初步預測,2017年下半年財政支出增速下降2.65%左右,全年在6.0%左右。
1、切實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
切實落實好營改增全面試點政策、六項減稅政策以及其他降費政策,密切跟蹤執行情況,開展督查確保有效落地。密切關注美歐等國家稅改動向,積極應對,做好政策儲備。
研究普遍降低和減並各類實體企業增值稅稅率,將人力資本等項目納入進項稅額抵扣範圍。擴大固定資産加速折舊政策範圍,由目前的10個行業擴大到制造業全行業。
明確政府性基金改革時間表,進一步清理鐵路、公路、港口收費,降低收費標准。針對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合理適度的加大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力度,擴大債務規模。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重點支持薄弱領域和重點領域建設,加大對東北地區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
2、積極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加快推進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制定出台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總體方案;研究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改革;推進消費稅改革,適當擴大並調整消費稅征收範圍。進一步深化資源稅改革,穩步擴大水資源稅試點範圍,促進資源節約利用。進一步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産品收儲制度,加快構建以綠色生態爲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研究適當降低部分優質日用消費品關稅,完善免稅店政策和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擴大消費品進口。
3、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相關文件的落實工作,明確存量融資的整改方案,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進行新老劃斷,防止造成一些在建項目後續融資資金鏈斷裂,出現“半拉子”工程等問題。通過定向增發、資産置換、政府債務轉爲商業債務等渠道,低成本的政策性資金置換信托融資和商業銀行貸款,多措並舉緩解政府償債壓力,降低還息負擔。
加快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編制政府綜合財務報表制度和債務率等指標體系,真實全面反映地方政府償債能力,爲債務管理和防範風險提供科學、准確的決策信息。建立發改、財政、審計和銀監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共同做好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基礎工作。同時,加強信息披露,債權、債務人對債務甄別確權的結果能夠知曉,有助于做好風險的前瞻性防範。
kb体育官网下载說(2017.7月篇)
kb体育官网下载說
7月的市场外在的催化因素并不是很抢眼,但依旧走出了一轮强势上行的行情,主要归功于蓝筹股的集体抱团和周期股板块的规模效应。两融余额的连续回升,成交量的逐步释放都提现了市场信心的恢复。相比之前“雄安新区”概念崛起时造成的短期提振不同,这一轮次的周期股盛宴底气更足,持续性更强。去产能的红利和企业自身盈利的好转构成了强势的基本面,而整体较大的估值则给了市场更大的表演空间,虽然伴随着估值的提升会出现分化和反复,但一旦规模效应形成后短期掉头较为困难。存量资金的博弈仍是大的格局,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因此也造就了近几个月来,板块差异极为明显的结构化行情。热点之间的切换、主板和创业板之间的此消彼长究其根源都是围绕着估值和风险偏好展开的。金融监管的力度不断加深使得市场的风险偏好难以回升,绩优的白马股成了难得的避风港。煤炭、有色、稀土、酿酒等板块要么有着涨价的强势驱动,要么迎来的是周期性的反弹和供给侧改革的后续福利,它们的上涨都较为有理有据。反观创业板市场核心依旧在估值的理性回归,从前期的暴跌到近期的企稳,资金面出逃和入场表现出更多的是对创业板整体估值的纠错反应。周期股、蓝筹股的上行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未来有望继续主板市场的盛宴。创业板在经历了连续的下行和阶段性的反弹后震荡寻找支撑将是大的方向。
提升监管效能 走稳金融开放路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研究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扩大对外开放问题。业内专家表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空间较大,但开放顺序和速度需要综合考量。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应处理好监管与开放节奏的平衡,避免在开放过程中出现“盲点”。
開放仍有較大空間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取得了長足進展: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DR貨幣籃子;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陸續開通,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水平提升;自貿區金融不斷創新,“一帶一路”建設加速推進。
改革和開放進入新階段,對金融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銀行、證券、保險和信托等仍有開放的空間。從股權結構看,銀行業外資機構股權的占比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債券市場開放也可以更進一步。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齊魯資管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資本市場開放仍然有較大的空間。從長期來看,在人民幣彙率穩定的情況下,可以加快推進開放。例如,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規模還可以再擴大,尤其是A股確定將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外資對我國資産的配置需求會加大。
平安證券分析師魏偉表示,資本市場開放將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互聯互通標的拓展以及限額放開,積極籌備滬倫通;二是擴大證券業對外開放,修訂《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三是金融衍生業務加速發展;四是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制度,繼續完善停複牌制度。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爲,對于資本項目來說,無論是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還是商品市場,在對外開放初期可實行“寬進嚴出”的管理,但不對稱的流動機制會對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入造成阻礙,因此預計會擇機完善雙向流動機制。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室主任張明表示,實體經濟是金融業開放的基礎。金融改革在推進,金融機構的混業經營在深化,流動性充沛。需要注意的是,實體經濟改革速度如果相對較慢,會導致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下降,目前應繼續加快實體經濟改革。
合理確定開放節奏
專家表示,在積極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同時,需合理安排順序和速度。李迅雷表示,我國金融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仍較低。如果開放的速度過快,會給金融機構的經營帶來壓力。外資企業如果進入得過深,可能給金融穩定帶來一定影響。
“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首先要求市場平穩運行。”連平認爲,當內部風險較明顯時不宜迅速對外開放,否則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未來對外開放要服從于自身需要,如金融去杠杆和抑制資産泡沫等。在能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逐步擴大開放。
關于開放順序,張明表示,在配套改革未及時推進的情況下,單方面加快資本賬戶開放可能引發很大風險。因此,資本賬戶開放的前提是人民幣彙率和利率形成機制基本市場化,並且內部金融風險基本能得到控制。
此外,有專家建議建立風險分擔機制。魯政委表示,雖然風險有傳染性,但不能過分強調開放的風險。例如,我國在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時需要一個風險分擔的金融市場。
提升監管效能
國內金融市場吸納海外投資者將提升其全球影響力,同時監管效能也要跟得上。
“開放和監管能力如何平衡是很重要的問題。”連平表示,國內金融業出現問題的原因,很多情況下是因爲存在監管“空白”、“盲點”或監管太松。在對外開放中,如果監管跟不上,後果也是如此,需要有所平衡。
談及其他市場的成功經驗,魏偉表示,韓國、新加坡等國金融市場在對外開放初期,對投資品種、投資領域、投資機構和投資比例、程序都有相當嚴格的規定。後來在金融市場逐漸成熟的基礎上,這些國家逐漸放松限制。這種安排確保金融市場有足夠的時間和充分的預期,逐步適應對外開放。
魯政委認爲,未來在重點開放領域可能有更多針對性政策出台。在開放的同時,要有配套的宏觀審慎原則、監管政策、監控方法,才能以開放促改革,保證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張明表示,我國過去的監管體系是典型的分業監管體系。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混業經營向縱深發展,但監管存在一定“空白”。未來要把對機構的監管變爲對功能和行爲的監管,無論機構經營何種業務,都要做到監管無“死角”。未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將發揮協調作用,消除此前存在的監管“空白”和“死角”。
中财办点评当前经济形势 提示下半年经济工作思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和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经济形势。在发布会上,杨伟民就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提示了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思路。
論形勢:
經濟前景光明不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在點評上半年經濟形勢時,楊偉民認爲,總的判斷是,上半年經濟形勢穩中向好,結構調整深化。
經濟穩中向好主要表現在經濟運行比較平穩,上半年經濟運行的主要指標都在合理區間,甚至好于預期;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物價水平總體保持穩定;脫貧攻堅成效顯著,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都取得一些新進展。
楊偉民表示,從中長期和預期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發展正在出現積極的變化,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供求關系正在發生實質性變化,企業的預期和市場的信心正在逐步好轉,經濟發展動力在增強。這些不僅對中國經濟的增長,也對全球經濟的複蘇起到了重要的拉動作用。
他還強調,更爲重要的是,新的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日益深入人心,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行爲正在發生變化。這種理念的變化是一種更深刻的變化,是一種更強大的力量,將引領中國經濟發展走向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的新的更高形態。
“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是光明的,不會陷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他說。
論下半年工作重點:
整治金融乱象 稳定房地产市场
下半年經濟工作怎麽幹?楊偉民在發布會上也做了闡述。
他說,中央強調,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穩中求進,是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基調,今年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這兩個方面有所進取,取得新的成效。”
他表示,下半年經濟工作要繼續按照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做到“三個確保”,即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得到深化,確保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三個確保是非常重要的目標。”
此外,他還特別提到,針對當前形勢和長遠發展需要,在做好全面工作的同時,中央強調下半年要著力做好六方面的工作: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穩妥化解累積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深入紮實整治金融亂象;切實穩定房地産市場;穩定外資和民間投資;高度重視做好民生工作。
論去杠杆:
把國有企業去杠杆作爲重中之重
楊偉民還提到,在下半年的工作中,要做好去杠杆工作,因爲這是系統性風險的源頭。
“去杠杆的方向是不能變的。”他強調說,去杠杆是一個長期過程,各行業、各領域的杠杆率不一樣,是有重點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的是要把國有企業去杠杆作爲重中之重。
他說:“如果國有企業去杠杆了,企業部門的杠杆肯定要下降,整個國民經濟的杠杆率也會下降,這就是從源頭上進行防治。不能爲了保增長,任憑杠杆率繼續回升。”
他還表示,上半年經濟保持了穩中向好的態勢,同時前幾年宏觀杠杆率過快上升的勢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論“灰犀牛”事件:
增加危機意識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經濟一局局長王志軍在新聞發布會上談及對“灰犀牛”事件的看法。
他表示,“黑天鵝”主要是指沒有預料到的突發事件或問題,“灰犀牛”一般指問題很大,也早有預兆,但是視而不見,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結果導致了後果嚴重的問題或事件。黨中央非常重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始終要求守住底線,特別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他分析稱,“黑天鵝”和“灰犀牛”這兩類事件都有可能沖擊金融風險的底線。但是,“黑天鵝”和“灰犀牛”是兩類不同性質的事件,所以在應對和防範這兩類事件的辦法和思路上有所不同。
具體來看,對于“黑天鵝”事件,因爲是沒有預料到的突發事件,所以對這類事件主要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高度的敏感性,特別是在當前經濟運行的基礎尚不牢固的情況下,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要加強跟蹤監測分析,加強預警預測,及時發現一些經濟運行中的趨勢性和苗頭性問題,未雨綢缪,制定好預案,防患于未然,不打無准備之仗。
對于“灰犀牛”事件,因爲問題已經存在了,也有征兆,所以對這類問題要增加危機意識,要堅持問題導向。
他強調,對存在的“灰犀牛”風險隱患,如影子銀行、房地産泡沫、國有企業高杠杆、地方債務、違法違規集資等問題,要摸清情況,區分輕重緩急和影響程度,突出重點,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決。
证券时报:暂停IPO无异于自废武功 期待完善市场约束机制
IPO作为股市的基本功能,暂停无异于“自废武功”。要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确保今后不再靠暂停来“救市”,唯有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并借鉴成熟股市的成功经验。
新股发行的承受力取决于哪些 “市场导向”?
1、新股申購中簽率。新股發行應加快還是放慢?已上市公司與待上市公司、新股中簽者與打新不中者需求和心態完全對立。A股打新中簽率一般都在0.03%到0.05%。從來不存在企業上市申報“斷檔”,或股民申購打新“缺錢”。故極高的打新金額和極低的中簽率,並不能代表新股發行承受力的“市場導向”。
2、審核通過率。今年以來上市後業績變臉的企業占比超過1/5,嚴把審核關顯得十分必要。但審核通過率的高低體現企業申報上市的達標程度和監管層的審核力度,而非體現新股發行的合理節奏和市場承受力。“通過率100%”其實是申報和審核追求的最佳狀態。
3、市淨率和市盈率。市淨率體現每股淨資産與股票市價的比值,市盈率體現股票市價與其每股收益(即稅後利潤)的比值,均客觀反映出市場對每只股票的接收程度。淨資産代表全體股東共同享有的權益,是股東擁有公司財産和公司投資價值最基本的體現。而買股票並非僅僅是認購現有資産,更重要是投資企業的未來。所以股價與盈利能力之間的溢價程度,更代表著投資者對企業發展前景的總體預期。
綜上,市淨率和市盈率,可視作整個A股市場對新股發行承受力的主要指標。市淨率和市盈率越高,證明投資者對股市的預期越好,信心越足,資金越充沛,即市場承受力越強,當然IPO的節奏可以越加快,反之就應該越放慢。
參考成熟股市市淨率和市盈率,合理確定新股發行節奏。
相比美歐等成熟股市,目前A股平均市淨率和市盈率大體高出1/3。單從“兩率”角度看,A股發行節奏可以比美歐等成熟股市快1/3。因爲加快IPO的發行節奏,正是壓低“兩率”、抑制泡沫、攤薄風險的有效手段。
美国股市近年来IPO基本保持年均150余家,即每周3至4只新股上市。香港基本与此相当。A股IPO为2015年220只,2016年225只,分别募集资金1500亿和1381亿(2016年因另增发1.49万亿,共计1.63万亿)。单从IPO数量看,要比美欧等成熟股市快1/3,A股可以年均150÷3 +150 = 200只新股。2016年实际发行225只,IPO发行节奏略超25只。
參考成熟股市退市機制,科學落實IPO規模。
與A股市場被迫9次暫停IPO來“救市”不同,美國股市IPO面臨的主要矛盾是“逆擴容”。1990年代中後期的全球大牛市,將美國上市公司最高推至1997年的8884家。然而僅1995年至2002年間,美國股市總計退市7000多家,年均800多家。其中主動退市約占一半,另一半因無法滿足持續挂牌標准而被迫退市。退市800多家對沖上市150余家,實際年均“逆擴容”600多家。
相比之下,2017年4月5日滬深上市公司共3186家,分別約8.1萬億美元和6.2萬億美元。但A股有史以來僅55只股票退市,27年退市總量僅爲美國一年退市量的十五分之一。當然這並不代表A股質量水平遠高于美股。
美国股市连续8年叠创新高,根本性原因之一,就是其IPO注冊制和退市规则均顺应“市场导向”。而中国A股尚处于“上市难退市更难”的尴尬阶段。
按中國特色逐步完善A股IPO的常態化市場約束機制。
處于“新興加轉軌階段”的A股,還無法馬上擺脫行政審批的核准制和退市制。
在A股市場短短27年曆史中,IPO曆經了7次重大變革。要真正實現IPO常態化,首先需要確定市場各方能基本達成共識的“市場承受力”概念。例如按當前滬深兩市的市淨率和市盈率,分別乘以不同倍數的權重,形成市場承受力基數N,在此基礎上分別構架滬深兩市IPO發行的計算公式。
如果按當前的市淨率和市盈率,確定A股發行節奏可比美歐等成熟股市快1/3。再依據上述基數N和計算公式,假設算得滬深兩市下周IPO募資數據分別爲3和-2,則表示滬深兩市可分別擴容3億和-2億。與此同時證監會以100%的通過率核准滬深兩市各4家企業首發,募資額均爲21億元。那麽下周滬市須相應退市21-3=18億元,深市須相應退市21-(-2)=23億元。而“讓誰退市”這道最燙手、最得罪人的難題,只能交由市場導向實行“末位淘汰制”——排在末位肯定是市場最不歡迎、最迫切需要割舍的股票。當然“末位待退”的排序也應依據股價、市淨率、市盈率等指標,設置自動計算公式並每日公布名單。募資額與退市額不對等,則余額順延至下周清算。退市企業仍暫居老三板,一旦業績達標可優先“恢複原籍”,當然也需有退市額度加以對沖。
kb体育官网下载說(2017.6月篇)
kb体育官网下载說
本月大盘的走势是转机和转折的一个月,在蓝筹股轮番发力,中小板和创业板并没有太“拖后腿”的情况下,市场从局部到整体的人气正在慢慢凝聚,也终于阔别了3000点至3100点这段曲折多次泥潭般的震荡区间,逐步出现了企稳向上的信号。沪深300报收3666.80较上一报告期末上涨173.92点,涨幅为4.98%;创业板指数报收1818.07点较上一报告期末上涨54.34点,涨幅为3.08%,创业板市场要稍弱于主板市场。
6月整体的市场行情分布,仍旧是结构性行情,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在人气逐渐恢复,资金入场意愿提高的情况下,热点的分支在扩张。本应是年中资金面最紧缺的时间段,市场的反应却要比预期来的和缓,除了掣肘成交量之外,其他的负面效应基本没能撼动大盘上扬之势。两融资金也出现了明显的回暖,加入MSCI的成功更助推了部分之前观望的场外资金跑步进场的意愿。纵观本轮指数抬升的主心骨无疑是蓝筹的集体发力,无论是家电、酿酒等大白马周期性的上扬,还是银行、证券、保险这三驾马车的稳定护航,可以说本月内除了航运和资源类的权重标的都有不俗的表现。更难能可贵的是相较于主板市场的高歌猛进,中小板和创业板似乎也找到了阶段性的支撑,围绕着短期超跌的品种有了一轮不错的反击。截至目前2017年的行情已经过半,对比前两个月连续调整的走势,6月的行情是有着明显的改善,企稳抬升近乎一气呵成,又一次形成了比较不错的多头排列的趋势。对于后市,我们认为蓝筹权重板块的盛宴远没有结束,指数成分股将受到入场资金的持续追捧;前期尚未发力的有色、煤炭、航运等权重标的也有望周期性接棒。而对于中小板和创业板而言,仅仅是走出黎明前的黑暗是不够的,超跌的炒作只能是阶段性的释放,不能成为长期驱动力量,随着中报节点的临近,真正绩优和成长性较好的品种才能有效的跑赢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