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预测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8% 继续保持稳中向好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将召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公布二季度GDP和6月份高频经济数据。《证券日报》记者整理发现,多家机构表示二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预计GDP同比增长6.8%,增速较一季度放缓0.1个百分点。
中銀國際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朱啓兵認爲,二季度經濟數據繼續保持平穩,從PMI數據看,二季度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均值爲54.5%,略低于一季度的54.6%;制造業PMI均值爲51.4%,低于一季度的51.6%。不過,無論是制造業PMI還是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均從4月份起呈向上趨勢。綜合看,二季度經濟依然韌性較強,預計二季度GDP同比增長6.8%。
招商證券預計二季度GDP同比增長6.7%至6.8%。展望下半年,投資回落將拖累國內經濟表現,但是在消費和出口需求的支撐下,下半年GDP增速回落幅度有限,完成全年經濟增長目標,並力爭更好成績的問題不大。因而,從經濟基本面的角度,貨幣政策調整可能性非常小,金融監管和流動性緊平衡將貫穿全年。
日前,第一創業一位分析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從4月份至6月份的生産情況來看,生産雖有所減速但下行幅度不大,總體保持相對平穩,預計二季度我國實際GDP同比增長6.8%。
近期,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的課題組報告預計,2017年二季度GDP增長6.8%,CPI上漲1.4%。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綜合經濟戰略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汪紅駒表示,2017年二季度我國經濟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工業生産加快,新動能繼續積聚;固定資産投資、房地産投資、民間投資增速略有提高,基建投資增速都高于去年同期;中上遊行業繼續去産能,部分行業在前期去庫存之後補庫存。
“2017年上半年加強了三重監管。在房地産市場,熱點城市房地産價格繼續上漲,更多的城市加入需求側限購限貸行列,房地産市場整體上恢複理性。金融嚴監管配合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形成雙支柱宏觀金融調控框架,維護金融穩定,保障金融安全。財政嚴監管規範地方政府債務,化解潛在風險。”汪紅駒表示。
中國社科院報告指出,因國際經濟好轉,國際油價回落,國內穩增長政策的空間和潛力加大,宏觀政策應付各種意外沖擊的能力加強。應抓住經濟穩中趨好的機遇,在確保經濟增長不突破底線的前提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經濟潛在風險,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促進經濟健康發展。預計2017年三季GDP增長6.7%左右,完成全年增長6.5%的目標不成問題。
沃斯论坛把脉中国经济 创新驱动带来包容性增长
6月底的大连,海风习习,白云飘飘。6月27日至29日,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新领军者年会在这里举行,中国经济的未来也是此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過去一年中,中國展現出了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能力。”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的一席話令人鼓舞: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速將達到6.7%,這對世界經濟而言是極大的推動。
樂觀聲音的背後,中國經濟增長驅動力在哪裏仍需冷靜思考。與會海內外嘉賓認爲,在新一輪全球化的背景下,通過內外新舊動能轉換,中國有望迎來包容性增長。
內生力量:數字化經濟塑造經濟可視化增長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用數據展示了中國經濟的重要時刻:預計2017年經濟增速將持平2016年,增長6.7%左右,2018年受益于民間投資回升,中國經濟增速會在6.9%左右。中國經濟正迎來拐點。
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則被認爲將深刻影響各行各業。不過,專家們認爲,出口、投資、消費作爲經濟增長的內生力量,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在李稻葵看來,目前中國經濟受到三個因素影響,分別是國際因素、周期性因素以及自身的經濟體制變化。在“去産能”的背景下,目前資産價格有所回升,企業利潤隨之上升,投資意願正在增強。
其中,最令市場驚喜的是民間投資的回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5月,民間固定資産投資爲12.43萬億元,同比增長6.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9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4.9%,增速比1月至4月提高0.5個百分點。業內認爲,民間投資還有條件延續這種回升態勢。
在“保增長”的各種藥方中,創新創業始終是一味不可缺少且舉足輕重的藥材。施瓦布毫不掩飾其對中國“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贊美,認爲這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秘訣之一。
“越來越多的跨國人才參與中國創新創業,越來越多的創業資本瞄准全球技術創新,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布局全球創新網絡,越來越多的政策精力投入改善環境。”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銘慎用了4個“越來越多”來描繪中國創新土壤的改變。
他認爲,事實還不止于此,中國的區域創新創業系統還在持續發生新變化,預示未來還將湧現更多全球性創新創業高地,這不僅惠及中國企業和人民,也將爲世界創造新的機會,爲全球經濟實現可持續和包容性發展提供關鍵動力。
與此同時,消費市場正迎來春天。波士頓咨詢與阿裏研究院在達沃斯論壇期間發布的報告指出,盡管中國整體GDP增速出現放緩,消費市場規模仍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居全球之冠。
“預計到2021年,中國消費市場仍將擴大近一半,達到6.1萬億美元的規模,未來5年中國消費市場將迎來1.8萬億美元增量,大致相當于目前德國的消費市場規模,而且超過所有主要經濟體消費增長量的四分之一。”阿裏巴巴集團副總裁、阿裏研究院院長高紅冰表示。
而伴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而興起的數字化技術,將是刺激消費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波士頓咨詢合夥人魏傑鴻表示,到2021年,預計中國消費者有90%的購買路徑(包括浏覽商品、比價或實際成交)會涉及至少一種數字化觸點。
外生力量:“一帶一路”倡議把焦點帶回東方
把脈中國經濟未來,繞不開全球化。本屆達沃斯論壇上,這同樣也是熱門詞彙之一。如何在新一輪全球化進程中實現包容性增長,成爲與會專家探討的另一大課題。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在“全球貿易和包容性增長”分論壇上表示,全球化正迎來明顯的拐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化基本由歐美國家主導。如今,受各方面因素影響,發達國家的全球化進程出現了一些波折,而新興市場國家將成爲全球化的新動能。
而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被視爲正引領全球化進入新階段。
“在巴基斯坦,現在流行的做法就是去學中文。”前來參加夏季達沃斯論壇的巴基斯坦計劃、發展和改革部長AhsanIqbal,道明了中巴兩國之間的緊密聯系:“一帶一路”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聯通,也包括人文的溝通,中文已經成爲巴基斯坦第二大重要外語,中國的美食也越來越多被帶到了巴基斯坦。
合衆集團亞洲區主席KevinLu指出,20年前,中國的對外經濟關系更多是“引進來”,現在則強調資金出海,讓中國資本到海外市場找到一些共同價值創造的維度。這是中國經濟面臨的現狀,可以確保善用資本,讓各方受益。
國際領先律所貝克·麥堅時的全球執行委員會成員黃愛愛律師則對上證報記者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可以說是成就斐然。據相關統計,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簽署的項目合同總額已達上萬億美元,這些項目主要涉及基礎設施領域,其中相當一部分已由中國機構直接投資。“如此龐大的企業投資規模是我們在東盟地區前所未見的。”
另據貝克·麥堅時的研究,2016年中國對北美和歐洲的直接投資高達942億美元,對北美投資增長了189%,對歐洲投資增長了90%。中國投資者專注于北美的消費品行業、服務業和房地産業,以及歐洲的工業和信息技術行業。
作爲央企代表,招商局集團副總經理王宏也感觸頗深。他表示,雖然國際大的貿易環境沒有發生很本質的變化,但可以明顯感覺到,目前國際上認同“一帶一路”倡議並願意支持的國家越來越多。
“‘一帶一路’倡議把中國國有企業的投資焦點帶回了東方市場。無論在過去還是未來,東盟都是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之一,這些項目主要涵蓋鐵路網絡、公路與港口領域。”黃愛愛指出。
AhsanIqbal則指出,需要采取包容性戰略來建設中巴經濟走廊。他表示,需要讓企業意識到它們能夠從這一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獲益。此外,落實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要點之一是管理的成效,同時還要進行成功案例的推廣。對于巴基斯坦政府而言,同樣需要與私營部門、學術界、研究機構及公民社會合作。
证监会:赞赏MSCI决定 既是机遇亦是挑战
新华网北京6月21日电(杨晓波)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宣布,从2018年6月开始将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全球基准指数(ACWI)。
MSCI在當天發布的公告中表示,由于中國內地與香港互聯互通機制取得積極進展,且中國交易所放寬了對涉及A股的全球金融産品進行預先審批的限制,此次納入A股的決定在MSCI所咨詢的國際機構投資者中得到了廣泛支持。
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21日表示,中國證監會贊賞MSCI做出這一決定。A股納入MSCI指數,這是順應國際投資者需求的必然之舉,體現了國際投資者對我國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的前景和金融市場穩健性的信心。“我們對此一直是樂見其成。中國資本市場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歡迎境外投資者。”他進一步表示。
張曉軍介紹,A股納入MSCI指數,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發展既是機遇,亦是挑戰。我們將始終堅持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改革方向,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穩健發展,切實保護各類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不斷提升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國際影響力。中國證監會將會同相關各方,進一步完善境外投資者投資A股的相關制度和規則,便利境外投資者通過包括跟蹤MSCI指數在內的多種方式投資A股。
MSCI董事总经理和全球研究主管Remy Briand称,国际投资者广泛认可了中国A股市场准入状况在过去几年里的显著改善。如今MSCI迈出纳入中国A股第一步的时机已然成熟;中国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机制的发展完善为中国A股市场的对外开放带来了革命性的积极变化。
瑞銀報告指出,MSCI決定納入A股將有利于其長期發展,因爲這將促進中國境內市場與全球資本市場進一步融合。一旦納入,估計將有80-100億美元追蹤新興市指數的資金被動流入A股。但短期內會對A股指數有明顯的影響,因爲A股今年的日成交額達到700億美元,總市值約爲8萬億美元。
kb体育官网下载說(2017.5月篇)
kb体育官网下载說(5月篇)
本月行情较为涣散,市场开启了一轮曲折的调整过程,盘中一度刷新近8个月来的低点,创业板更是直接击穿2015的“股灾底”。成交量逐步萎缩,除了漂亮50 等少数权重蓝筹表现强势之外,中小板、创业板双双告跌,盘面上出现了个股表现和指数背离的失真情况。沪深300报收3492.88较上一报告期末上涨53.13点,跌幅为1.54%;创业板指数报收1763.73点较上一报告期末下跌87点,跌幅为4.70%,创业板市场要明显弱于主板市场。
五月市场的走势在过程和运行路径上盘根交错,曲折多变,但究其整体的表现,依旧围绕着“紧缺”、“分化”、“低迷”这几个核心。紧缺一方面是资金面的紧张,另一方面是 市场缺乏具有带动效应的核心资产。在监管趋严,银行去杠杆化进程不断深化,利率政策出现趋势性拐点的大背景下,场内的资金活跃度持续下降,场外资金入场意愿更是大打折扣。加之临近年中在时间节点上更是流动性偏紧的时间段,成交量萎缩,资金面望梅止渴的现状暂时无法缓解。在存量资金博弈的背后,结构性行情和市场的严重分化则被充分的聚焦和放大。主板市场和中小创的跷跷板效应进一步磋商人气。行情低迷的背后是整体风险偏好的下降,因此板块分布上防守性较好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权重;家电、酿酒等价值白马越发受到市场青睐。相比之下小市值且本身风险溢价较高的中小板、创业板标的抛售压力较大。纵观后市,黑暗和转机是相伴相生的。我们认为目前市场拙劣的表现有望在6月中下旬得到缓解,后市反转的重点之一在创业板何时能够企稳反弹,之二在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创业板市场是否能够形成共振上行的而非此消彼长的跷跷板行情.
纵览后市,创业板能够企稳反弹将成为主导未来行情变化的关键。随着市场重心的进一步沉降,反转的契机也逐渐临近。对于6月的行情走势我们相对乐观。基本面而言政策利好正在逐步累积,风险释放也接近尾声。周期性的连续超跌势必将引燃阶段性的反弹。6月的行情,重点依旧在风口切换,蓝筹板块和中小创共振上行将是主旋律,波动区间在3080点至3200点之间。
政府兑现万亿元减负承诺 释放改革红利稳增长
为企业减负降费,无疑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繼去年5月份全面推行營改增試點之後,在今年“兩會”期間的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承諾,今年要推進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減稅降費的額度將力爭達到1萬億元”。現在時隔短短3個月,李克強總理6月7日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今年已出台4批政策減稅降費7180億元的基礎上,從今年7月1日起,再推出一批新的降費措施,預計每年可再減輕企業負擔2830億元,合計全年爲企業減負超過1萬億元。
從會議決議的具體內容看,本次降費和減免政策針對性強,如直指建築領域、能源領域,而且直接降低費用,清理收費事項,暫免銀行業和保險業監管費等中間環節費用,可操作性強,便于落實和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從降費入手減輕企業負擔,被業界認爲是更具有可操作空間的政策,各類收費及費率、政府性基金等都具備一定的減免和降低空間,在這方面進行清理,有利于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規範市場秩序,釋放市場主體活力。
不過,對任何一項政策而言,最關鍵的是要落實到位。此次會議針對政策落實問題明確提出要求,下一步,各級政府要建立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政府定價的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財政補助事業單位收費目錄清單制度,而且,國務院主管部門要在7月1日前上網公布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及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實現全國“一張網”動態化管理,從源頭上防範亂收費,決不讓已“瘦身”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反彈。這既表明政府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給企業減輕負擔的決心,也明確了政策落實的路徑,並提出加強督促檢查,目標是確保把減稅降費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到實處,讓廣大企業真正受益。
此外,國家大力度減稅降費,有助于提振企業信心,提升微觀經濟活力,穩定發展預期。早在黨的十八大後,政府就布局大規模減稅,包括啓動營改增、扶持小微企業、鼓勵創業創新以及清理收費等方方面面舉措,今年減稅降費力度空前,尤其在降費方面動作頻頻,成效明顯,助力企業輕裝前行,有效激發微觀經濟活力。
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可以看到,簡政放權力度持續加大,政府行政性開支不斷壓減,連續推出的降費減稅政策及其效果疊加釋放,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預期穩,則市場穩,經濟才能行穩致遠。與此同時,一以貫之的減稅降費政策,也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爲實體經濟減負、激活經濟內生動力、深化改革的決心。
完善減持制度將優化股市生態
中国证监会近日发布《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减持制度。专家表示,减持新规有利于封住市场“出血点”,稳定市场预期,也会对Pre-IPO和定向增发等产生较大影响,有望改变A股市场的投资生态,引导机构投资者进一步遵循价值投资理念,更加注重公司的内在价值与成长性。
完善減持制度
證監會表示,從《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幹規定》2016年發布後的實踐情況來看,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新情況、新問題。一是大股東集中減持規範不夠完善。一些大股東通過非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如大宗交易方式轉讓股份,再由受讓方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賣出,以“過橋減持”的方式規避集中競價交易的減持數量限制。二是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解禁後的減持數量沒有限制,導致短期內大量減持股份。三是對于雖然不是大股東但持有首次公開發行前的股份和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股份的股東,在鎖定期屆滿後大幅減持缺乏有針對性的制度規範。四是有關股東減持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夠完備,一些大股東、董監高利用信息優勢“精准減持”。五是市場上還存在董監高通過辭職方式,人爲規避減持規則等“惡意減持”行爲。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無序減持、違規減持等問題不但嚴重影響中小股東對公司經營的預期,也對二級市場尤其是對投資者信心造成了非常負面的影響。同時,産業資本的大規模減持,不但會令股市承壓,危害股市健康發展,也會給整個宏觀經濟帶來危害,使實體經濟面臨“失血”風險。如果任由這種現象存在,將會嚴重擾亂市場正常秩序,扭曲公平的市場交易機制,損害廣大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不利于證券市場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必須依法予以規範。
此次修改減持制度,是在充分總結前期經驗,並保持現行持股鎖定期、減持數量比例規範等相關制度規則不變的基礎上,結合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現行減持制度作進一步的調整和完善。
本次對《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幹規定》修改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完善大宗交易“過橋減持”監管安排。通過大宗交易減持股份的,出讓方與受讓方,都應當遵守證券交易所關于減持數量、持有時間等規定。
二是完善非公開發行股份解禁後的減持規範。持有非公開發行股份的股東,在鎖定期屆滿後12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應當符合證券交易所規定的比例限制。
三是完善適用範圍。對于雖然不是大股東,但如果其持有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前發行的股份和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股份,每3個月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的該部分股份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1%。
四是完善減持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了董監高的減持預披露要求,從事前、事中、事後全面細化完善大股東和董監高的披露規則。
五是完善協議轉讓規則。明確可交換債換股、股票權益互換等類似協議轉讓的行爲應遵守《減持規定》。適用範圍內的股東協議轉讓股份的,出讓方與受讓方應在一定期限內繼續遵守減持比例限制。
六是規定持股5%以上股東減持時與一致行動人的持股合並計算。
七是明確股東減持應符合證券交易所規定,有違反的將依法查處;爲維護交易秩序、防範市場風險,證券交易所對異常交易行爲可以依法采取限制交易等措施。
緩解減持壓力
業內人士指出,繼今年2月發布《關于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爲的監管要求》對非公開發行股票定價、頻率和規模作出限定之後,監管部門此次對重要股東減持行爲予以約束,進一步對症下藥以解決困擾A股市場的問題。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孫金钜認爲,減持新規將除大股東以外的首發前股東、定增股東、大宗減持或協議轉讓的受讓方、可交換債換股股東、股票權益互換股東等納入監管範圍,同時填補大宗交易、協議轉讓、類協議轉讓存在的監管空白,堵住上市公司重要股東集中“清倉式”減持的渠道。
“減持新規有針對性地從股東集中減持造成短期市場流動性‘失血’的問題入手,體現了監管層對市場的呵護,有助于修複短期市場風險偏好。”
廣發證券分析師陳傑認爲,2017年和2018年是首發及定增限售股集中解禁的年份,尤其是定增限售股的解禁市值分別高達2.4萬億元和3.95萬億元。減持新規將極大地緩解限售股解禁減持壓力,尤其對定增限售股“解除限售之日起12個月內,減持數量不得超過其持有該次非公開發行股份數量的50%”的要求將顯著減輕定增股份集中減持的壓力。此外,對于市場關心的股權質押風險,減持新規將質押股權的強行平倉納入減持監管範圍,可以減輕此類減持給市場帶來的壓力,降低了系統性風險發生的概率。
廣發證券分析師廖淩認爲,減持新規實施後,定增股份在股份鎖定期屆滿後,減持將更規範、理性和有序,從而減少對上市公司短期股價的沖擊,也增加了上市公司配合定增股東影響公司短期股價的成本。減持新規對Pre-IPO股東通過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的減持比例做出限制,“小非”減持的節奏將趨于緩和。
推動價值投資
諾亞財富董事局主席兼CEO汪靜波表示,優秀的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不應把時間花在“精准減持”、短期套利上。投資的超額回報來源于持久、真實的價值創造,應當投資于推動社會變遷的“大機會”,投資于技術進步。長期來看,價值觀決定回報率。
“減持新規有助于推動A股投資風格的進一步成熟,未來投資風格將不斷朝以基本面爲基礎的價值投資轉變。”諾亞財富研究與發展中心綜合部副總經理張岫指出,隨著市場的漏洞不斷被填補,投機空間被大幅壓縮,未來投資方式的轉變是必然趨勢。減持新規體現了監管部門構建成熟、健康資本市場的意圖,資本市場尤其是A股市場的本質核心功能將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結合此前IPO、再融資等領域監管政策的變化,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和機制的進程正在加快。
從長期影響來看,陳傑表示,減持新規重在引導上市公司股東行爲長期化,未來股東將更加關心實體經營,而非短期股價或資本套利空間,二級市場投資也將進一步回歸價值。二級市場的估值結構分化趨勢將更加明顯,部分缺乏內生增長支撐、過度依賴資本套利的高估值個股可能面臨中長期的估值均值回歸壓力,而依賴內生增長、重視股東權益的行業龍頭將繼續享受制度紅利。